寻找古再力古丽

□ 禾木
和田日报 2023年11月28日

  眼前的一切变得十分陌生,20年前的场景尽管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的闪现,但和眼前的场景相比,没有一点以前的样子,就连那个大沙堆,现在也变得那么矮小了。

  20年前,我来到这个小村庄,那时这个村子叫阿亚格墩村,村子背靠沙漠,流沙的推进,让村子受沙漠侵袭严重,不少村民的房子已经被流沙包围,古再力古丽家这种情况尤其严重。

  20年前,古再力古丽正是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我见到她时,她正坐在自家房子后面高高的沙梁上筛新收的水稻。古再力古丽把水稻收进箩筐,再把箩筐高高举过头顶,轻轻地倾斜箩筐,稻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借助沙梁上的漠风,夹杂在稻子里的杂物被吹走。时间正值下午,斜阳照在沙漠上,照在稻粒上,照在古再力古丽的身体上,照在古再力古丽的脸上,照在古再力古丽的头发上,斜阳给古再力古丽的身体镶上了一轮金边,头发金黄,眉毛金黄,鼻尖金黄,就连嘴唇也是金黄。这一瞬间,被我定格在相机的镜头里,也定格在我的心底里。

  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告诉我说,她叫古再力古丽。“古再力”在维吾尔语中意思为美丽,“古丽”意为花朵。美丽的花朵,就是古再力古丽。这个名字被我一直埋在记忆里。

  有幸再次来到这里,这个叫阿亚格墩的村子。但是,这个村子名字已经被改为了稻香村。

  我寻找着当年村子的痕迹,非常遗憾,踪迹全无。我来到当年古再力古丽家大概的位置,古再力古丽的家已经不在这里了,原来的位置上换成了另外的一户人家,且房子修建成了民宿,房子后面的沙梁被削平植绿,以前的沙进人退,现如今变成了人进沙退。

  我在村里漫无目的地行走,遇到村民就向其打听古再力古丽的消息,结果一无所获,村里的人都说没有人叫这个名字。

  也是,20年过去了,现在这个村子发生的变化简直让我不敢想象。当年的贫穷在这里销声匿迹,荡然无存。

  如今的稻香村被打造成了田园综合体的民俗文化村。在北京援疆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和田县投入7000多万元对稻香村进行了改造,稻香村走上了集“吃、住、游、乐、娱”为一体的民俗特色村。

  如今,这个村按照“统一运营、分类经营、品牌为主、农户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运营模式,有效改善了村级生产生活居住条件,通过“农业+旅游”模式,打造旅游新亮点。

  富裕起来的村民都在忙着过好日子,没有人愿意怀念贫穷。

  当年那位坐在沙梁上的还是位小姑娘的古再力古丽,如今已长大,也许已经远嫁。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的发展进步,只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稻香村如此,这里的村民如此,古再力古丽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