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技术员(右)给村民讲解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地区融媒记者 牛斌摄
搬迁到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后,阿巴斯·买买提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宽敞明亮的楼房,四季产菜的设施农业大棚,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区,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让包括他家在内的596户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皮山县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易地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困难群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让2706户1.19万名村民搬迁到木奎拉乡和佳新村、藏桂乡永安新村、固玛镇奋进社区,开启了新生活。
产业兴旺富了口袋
和佳新村由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和安徽援疆项目出资建设,配套住宅区、学校、卫生室、养殖区、种植区等基础设施。2018年,596户村民搬迁至此,每户除了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楼房外,还配套了一座养殖棚圈和温室大棚。技术员在村里长期蹲点,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养殖技术,帮助他们持续增收。
阿巴斯是第一批搬迁户,也是村里第一个跟着技术员学种大棚蔬菜的人。如今,他不仅将自己的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从其他村民手中承包了7座大棚,种植豇豆、辣椒、芹菜、韭菜等蔬菜,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搬迁前,阿巴斯和父母、哥哥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不但拥挤,还不方便。现在,夫妻俩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不仅种着大棚,还养了50多只羊、100多只鸡鸭鹅等家禽。“来到和佳新村,产业有方向,就业有门路,只要肯努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才是稳稳的幸福。”
小区停车场里车辆的变化,最能真实反映出村民的生活水平。“以前,每天只有为数不多的电动三轮车停在这里。现在,每天晚上停车位满满当当都是私家车。”和佳新村党支部书记李晓龙指着居民小区的停车场说,现在每户村民都有电动三轮车,家用小轿车有108辆。为了规范管理,新村又建了一个停车场,将农用车和家用车分开停放。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还得再建一个停车场。”李晓龙指着一块空地笑着说。
搬得出是措施,能致富才是目的。近年来,和佳新村因地制宜,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作为主导产业,鼓励村民以自主经营或托管方式发展大棚种植和特色养殖。目前,全村有温室大棚694座,存栏牛羊2707头(只),户均年收入6.8万元,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家门口就业获得感满满
距离县城78公里的藏桂乡永安新村,是皮山县最大的易地搬迁点。2019年10月,来自全县13个乡镇158个村的1275户群众陆续搬到这里。
沿着乡道走进永安新村,道路宽阔,村舍俨然,成片的温室大棚排排并列,成片的瓜蒌地绿藤盈盈,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气象,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
新村建设伊始,村“两委”结合新村农业产业特点,积极引入5家农业企业参与村级开发,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规模种植,年户均土地流转收入8000元。土地流转后,很多村民放开手脚创业就业。
“村民将土地流转后,交由企业统一管理,一方面可以收租金,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相当于一份土地两份收益。”永安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桑治介绍说,为确保村民收入稳定,村委会与企业达成用工协议,确保就业村民月收入不低于2400元。目前,已有1740人在企业稳定就业,带动季节性务工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
“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4000多元,一年能挣6万多元呢!”村民如则麦麦提是新疆徽岳记的员工,去年10月进入公司,半年时间已成长为副主管,“别看这小小的瓜蒌不起眼,全身都是宝,瓜蒌皮、瓜蒌子、瓜蒌根都能当成药材。正是看到了好前景,大家干劲十足。”据如则麦麦提透露,目前已有1000人在新疆徽岳记就业,普通员工月收入2500元至3000元不等,组长级别的员工月收入大约在3500元至4000元。“相对以前只能靠有限的农作物种植获得收入,现在收入明显增加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村“两委”在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就业的同时,还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建设村级农贸市场,打造小型商圈,鼓励村民自主创业。
村民阿力木·马合木提将自家20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企业,他和妻子在村里的农贸市场开启了“创业模式”。从最初的一家百货商店,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阿力木已经在农贸市场开了自己的服装店、粮油店和一家餐馆,平均每个店每天经营流水都在1500元左右,还提供了9个工作岗位。此外,他还养了58只羊和7头牛。
“今年,仅养殖一项就收入了1.2万元。” 阿力木说。现在,他又盘算着进一步拓展事业,开一家商贸公司专门做批发。
随着自主经营户越来越多,永安新村农贸市场现在已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美容美发、家具家电销售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小型经济圈逐渐成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优化服务村民生活更舒心
搬进新村的群众不但要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无忧的生活,还要不断向高品质生活迈进。为此,皮山县在易地搬迁工作中,聚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个易地搬迁点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齐全,水、电、路、网、广播电视全部通达,实现了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覆盖到位,搬迁群众就近上学、就医、就业。
今年6月,永安新村村民热孜宛古丽·拜克尔突发疾病,家人立即将她送到村卫生服务中心检查。卫生室工作人员针对她的情况及时采取了中医理疗手段,调理了一周后,热孜宛古丽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幸好治疗及时,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热孜宛古丽说,如果是以前,要去县城,光路上就得走半天。现在,她白天在家收拾家务,给孩子做饭,晚饭后还可以去村文化广场跳舞、唱歌、纳凉,生活别提有多美了。
村里的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提高服务村民的效率和质量,村“两委”分别在5个村民小组打造群众服务、议事联络点,在研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收集村级发展意见建议。
村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心理疏导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图书室、儿童活动室等特色功能室一应俱全。同时,村委会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知识讲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宽了村民法律、科学等知识面。
“搬到这里后,基础设施很完善,上学、看病、娱乐都很方便。村委会还经常组织各种培训和活动,我还学会了缝纫技能,等孩子再大点上了学,我就可以进厂就业了。”村民吾尔古丽·买买提开心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壮大产业,促进就业,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拥有幸福感。”桑治信心满满地说。
“入住新房心窝暖,发愤图强报党恩。”一户易地搬迁户在自家门前贴了这样一副对联,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挪出“穷窝窝”,“搬”进新生活。易地搬迁不仅让村民实现了从忧居忧业到宜居宜业的转变,更让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