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效节能温室(航拍图)。
地区融媒记者 许晓龙摄
沙海深处,一株株红柳长势旺盛,遍布沙包,随风起伏;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成蓝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治沙人扎下一个个草方格沙障……
往昔沙尘暴肆虐处,如今林田交错、果木飘香,生态旅游兴起;浩瀚沙海里,一座座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科技加持下,大棚内各色反季节蔬菜水果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国家野生濒危珍稀动物在这里嬉戏、觅食、翩然起舞……一项项壮举不止改善生态环境,更筑牢经济根基,让和田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守护家园、耕耘绿色未来。
矢志向绿行,敢于荒漠绘丹青。近年来,地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决策部署,以“沙漠锁边、绿洲连片、生态良好可持续”为主攻方向,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目前,全地区沙化土地减少232.27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39.47%。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全地区走出了一条向沙漠要土地、要产业、要效益的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
今年,和田观鸟爱好者陈文杰格外欣喜,他在和田不断拍到了国家珍稀鸟类的身影,甚至是种群数量很大的鸟类。“6月,我拍到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鹳,11月,拍到了珍稀鸟类红胸黑雁和灰鹤。”陈文杰说,“生态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来和田栖息越冬。”
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频现,是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目前,和田野生鸟类已达300余种,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鸟类约70种。地区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阿不来提·买买提说:“鸟类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每年来和田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群越来越多,说明和田生态环境在不断向好发展。”
一道道绿色林带不断延伸,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变化的背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棵接着一棵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与荒漠风沙展开长达几十载的漫长较量,将沙漠牢牢遏制,创造的绿色奇迹。
在这些绿色奇迹发生的同时,和田治沙人创造性地将沙产业发展和沙漠生态治理相结合,向沙漠要经济效益、要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多重目标。
民丰县尼雅河北岸后河坝防沙治沙区的一片枣园里,一棵棵红枣树像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了肆虐的风沙。收获季节,枣园种植户渠瑞超组织农户采收的鲜枣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2012年来的时候,后河坝风沙肆虐,环境非常恶劣。”回想起当时的景象,枣园负责人渠瑞超眉头紧皱。“这些年通过不断努力,枣园发展到1000亩,年纯收入超400万元,这里也成为了群众的增收园,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渠瑞超说。
12月3日,天刚蒙蒙亮,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塔吾哈孜村村民艾则孜·买提肉孜便来到今年新开垦的沙地。
今年36岁的艾则孜2009年就跟着父亲种红柳和肉苁蓉,眼见治沙效果、经济效益都不错,2014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今年又开垦沙地,种上15万棵梭梭、红柳。
“现在,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一共有30户,我要带着他们一起致富。”艾则孜说。
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农民通过种植肉苁蓉绿了荒滩、富了口袋,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024年,于田县肉苁蓉种植面积达21.4万亩,每亩产量190公斤左右,年产值近4亿元,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
治沙,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在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不甘示弱,争先参与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沙漠发展中药材、沙漠种植水稻、沙漠里养螃蟹……沙产业鼓起了群众的口袋。
在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高效节能温室1000座,覆盖设施农业种植、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科普教育、采摘观光、冷链运输等领域,现有员工1300余人,间接提供就业5000余人;在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基地,每年可新增干草饲料供应约3000吨,可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饲草需求,带动了农户和养殖企业增收。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于田段“锁边”合龙,构筑起一道完整的屏障,也为民洛公路、和若铁路等交通大动脉上了又一道“保险”。
11月27日,在民丰县治沙区,和若铁路高架桥上,钢铁巨龙从和田驶向乌鲁木齐,高架桥稳稳地扎根在这片沙海之中。不远处,治沙人还在不断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下一个个草方格,高架桥两侧,一个个草方格经纬有序,像一张大网将沿线沙地紧紧锁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那穿越沙漠的“巨龙”。
按照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思路,铁路、公路沿线的治沙人最大限度减少了风沙对公路、铁路的影响,保证了这些交通大动脉的畅通,防止路网被风沙侵蚀。
除了沙里“刨”金,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沙漠旅游。位于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阿和公路沿线的和田大漠湖杨生态景区是众多沙漠景观中的代表,景区在保护现有湿地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沙漠摩托、骑马、骑骆驼、滑沙、帐篷式酒店等游玩餐饮项目,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5万多人次。
阔恰村村民阿卜杜米吉提·合力力在景区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说:“我在家门口的景区当司机,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我特别满意。”
同时,洛浦县玉龙湾沙漠乐园、于田县龙湖旅游区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沙漠探险、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沙漠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沙漠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曾经肆虐的黄沙,如今正被希望的绿色逐步吞噬。和田人民以无畏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投身治沙事业,一棵棵树苗扎根沙海,一排排林带傲然挺立,点沙成绿,而这抹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和田人都明白,“锁边”合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和田将以浓墨重彩继续书写沙海绿色新篇,持续在沙里掘金,与自然角力,真正将沙海变身成为产业聚集的“聚宝盆”,让世界见证和田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