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迎盛世 一纸风华续新篇

和田日报 2025年02月28日

  昆仑北麓普照绿洲的晨光里,玉龙喀什河不舍昼夜的奔流中,一纸油墨清香穿越时空长廊。

  2月28日,和田日报迎来了创刊75周年。从1950年到2025年,七十五载春秋流转,这份传播党的声音、记录人民心声的报纸,用笔墨编织着丝路重镇的时代经纬,用镜头描绘着绿洲大地的沧桑巨变。

  75年、13457期,从铅与火的淬炼,到光与电的跃动;从4开4版的黑白小报,到对开4版的全彩大报;从单一纸媒到全媒体矩阵……数次改版、全力提质,墨香悠悠、岁月如歌。

  激情燃烧的岁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9年,战火纷飞的年代。马殊等中国共产党人肩负使命、怀揣革命理想从延安来到和田开展党的工作。4月初,马殊开始筹备和阗报出版工作。油灯摇曳,不分昼夜,他采访、组稿、刻蜡版、手动油印……1939年7月7日,散发着浓浓油墨香的第一期四开四版油印和阗报诞生,字字如炬,成为那个时代发出党的强音、宣传党的主张的响亮号角。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1950年2月28日,新中国成立的光辉照耀和田,沐浴着党的关怀,新闻工作者接续奋斗,在先期和阗报的基础上,和田报正式创刊。一份份带着油墨香的报纸飞往寻常百姓家,党的声音如春风化雨,从此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滋润着和田每一寸土地,温暖着和田各族人民的心。

  75年来,作为和田地委机关报,和田日报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发展的见证者。红色岁月激情燃烧,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它用笔尖记录、用镜头捕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和田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幸福生活,见证了和田从贫困落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历程。每一抹墨香都叠印着和田各族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定格了和田辽阔大地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75年来,和田日报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深刻变化而诞生,伴随着社会的历史跨越而发展,伴随着各族人民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坚实脚步而前进。它始终与党和国家心心相印、与各族人民心心相印,始终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它宣传党的主张、汇聚人民力量、记录时代巨变;它描绘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勾画和田大地壮阔宏伟的发展图景。

  光荣与梦想

  总有一种信念,穿越风雨洗礼历久弥坚。从油印机手写手印,到第一台单色铅印机跨越千山万水运抵和田,再到如今四色胶印机全自动印刷,从每期发行几百份到几万份,从和阗报到和田报再到和田日报,从半月一期到一周一期再到一周五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75载春秋,改变的是传播形态,不变的是党报初心。

  总有一种记忆,不论时光如何远去依然清晰。在交通、信息闭塞年代,和田日报是农民庭院中感受党的温暖的不灭灯火,是牧民毡房里了解党的政策的流动学堂,是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聆听党的声音的“大喇叭”。在如今万物互联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田日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展示,是56个民族共圆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总有一种情怀,经过岁月沉淀愈发深厚。从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从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唱响春天的故事,从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到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从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传承……和田发展历程的每一次巨变,都镌刻在和田日报的鲜活报道中。

  总有一种自豪,激荡奋进征程澎湃心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集全国之力对口支援新疆,和田从偏居一隅到走向全国——沙漠公路建成、和若铁路通车,通了飞机,有了高速公路,成功实施沙漠锁边……雄浑壮丽的新时代,和田大步向前的每一次飞跃,都浓缩在和田日报的版面里。

  未来更精彩

  翻开泛黄的和田日报合订本,历史与现实交汇,厚重而生动——库尔班·吐鲁木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浓浓情怀,王蔚只为团结幸福水的无私奉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全国省市倾力支援,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篇篇带着泥土清香的报道汇成动人的史诗、叠成时光变迁的“编年史”,记录的是和田发展历史的具象化展现,昭示的是和田美好未来的精彩续写。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和田日报的未来叙事,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笔和镜头记录和田各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建设美丽家园的铿锵脚步,见证和田各族人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和田篇章的宏伟图景。

  历史的长河一往无前,伟大的时代扑面而来。时光荏苒,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从古响到今。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继续担当着、记录着、阐释着、传播着,为党、国家和人民而讴歌,为和田的光荣与梦想而书写。

  75年的报史长卷,创刊之初的铅印机依然在历史深处鸣响,新时代的宏大画卷已经在字里行间展开。感恩过去无比自豪、把握当下意气风发、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和田故事必将越写越精彩,和田声音必将越传越响亮。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