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于阗的风骨

□ 尼雅居士
和田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性,需要大视野才能看明白。

  ——黄仁宇

  

  佛国于阗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一带。如今是个地处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和田玉闻名于世的绿洲小城。于阗文物几乎是好莱坞电影的原型,从19世纪开始,于阗寺院的壁画,佛像等文物从沙漠中被法国,英国、德国、瑞典、俄国、日本和美国的考古探险家一一掘出,包括阿克斯皮力古城、丹丹乌里克古城,安迪尔古城、尼雅古城等,让世人一窥“于阗美人”的神秘面纱。于阗文物流落世界各地,留在新疆的仅是一堆堆无限落寞的夯土,和痴人如我对于阗的眷恋。

  来和田工作七年了。兴趣和工作性质使然,我多次到地区博物馆鉴赏于阗王李圣天和尉迟输罗的故事画像,对画中人物和供养这些佛窟的人产生好奇。经常在想:佛国于阗在无垠的戈壁沙漠里支撑如此坚定的有富足的心灵生活,是什么力量?

  翻阅大量史料,佛国于阗的形象逐渐具象:于阗人重桑养蚕,身穿丝绸,蕴玉藏金,继承汉唐精髓,敬佛礼道,守护络绎不绝的丝路贸易。在丽水圣山下生活了千年。他们像是沙漠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不断地向我召唤。  

  隔着千年浩瀚的时空,我神奇的踩入他们的足印。跟随他走进于阗佛国的世界——  

  场景一:尉迟输罗从敦煌回到于阗,当年唐代在此设置毗沙都督府,王城约特干建筑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整齐,仿佛是长安城的缩影。金册殿的白玉台阶。罩着戈壁吹来的沙尘,仿佛悲戚留足,乌雀奔飞,寝宫细碎匆匆的脚步声,宫女脸上蒙着一层阴郁沉重,无人说话,输罗心中已有不祥的预兆。老国王李圣天气若游丝在龙榻上殷殷期盼着世子的归来。输罗快步上前,双膝落地向父皇行大礼,老国王形色枯槁,只剩下眼中见到输罗时绽放出的瞬间生机。身上布满了针灸的瘢痕,吃力地伸出手。输罗一言不发地紧紧握住。他永远记得心目中的父王,在瀚海边缘密林之中,一箭射中猛虎的肋部,使其瞬间毙命,这神奇一箭在高原勇士中流传不已。次日,李圣天龙御归天,他是于阗在位最长的君王。52年的繁荣强盛,绿洲邦国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千年使命移交到尉迟输罗肩上。

  场景二:公元967年,丁卯,兔年,尉迟输罗登基,号天尊。金册殿上有紫衣武僧50人列侍,他面留胡须,身穿白色中单,外着神玄色哀服。衣上绘有日月龙等图案,和汉族帝王的形象无异。头戴冠冕,顶饰北斗七星,冕板前后各有六条旒珠垂肩,头两侧各有大量玉珠。戴嵌绿玉的耳坠和戒指。

  深夜,他身着丝袍,脚踩玉石,独自在偌大堂皇的宫中游荡。宫女提着软靴,武僧掌着火炬,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终年白皙的冰山在星空下仍巍峨可见。昆仑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源头,诸多美好事物来源地。宫殿的门均面东。他驻足廊前,眺望雪峰。心想着该如何冲破这层无形的束缚。他曾在尊荣肃穆,磅礴泱泱的中原朝廷经历过百废俱兴,危机四伏的大周。觐见过雄才大略、任贤革新的明君柴荣,为他说法讲经。在璀璨兴华的汴京见过火树银花。曾与开国立业善厚稳重的赵匡胤豪饮骑射,亲睹日增月盛的大宋王朝百花齐放。这些经验都阔达心中的格局,他有坚定的信心,足够的能力,将于阗佛国从危机中带出,再创繁盛。

  场景三:尉迟输罗在宫里的书房昆仑阁,那种熟悉感如他在中原朝廷一样,门口响起宫女清喉娇啭:“陛下,太后派奴才送来皇上喜欢吃的馓子、葡萄酒。”“不必了。”输罗专心在练书法。

  窗外接着传来吟诗: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输罗望着窗外的倩影:“背的诗吧?你懂什么金市东?去过胡姬酒肆吗?”想起和君儿小殊在敦煌自由自在的日子,语中酸楚。

  “皇上在于阗生活的日子不长,可知我们从小都是背唐诗长大的,宫殿的门都是向东开,没去过长安,也知道长安的美啊。”传来悠妙的吟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个“惊”字,把深夜静山全部激活了。“进来吧!”输罗继续写字,头也没抬,“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是太后让你学这些的吧?”

  这场景,宛若“西域小唐朝”。

  公元1006年前后,经过一番惨烈的刀兵火劫,喀喇汗王朝大汗玉素甫·卡迪尔成为于阗地区第一位伊斯兰教统治者。千年的于阗佛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式谢幕,带走了曾经的辉煌。

  对于当时的中原王朝宋朝而言,于阗倾举国之力,毁城陨难,多年抵抗外来势力入侵西域,使宋朝免于东西夹攻的危难,得以在辽、金、西夏之间多年拉锯征战,存活了三百年之久。于阗悲壮的贡献,宋朝无以偿还。而宋朝因此失去对西域的影响力,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中版图最小、外交实力最弱的朝代。

  黄仁宇教授所著的《万历十五年》对我的历史观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历史的规律性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于阗人从西域消失后以另外一种形式存活着。有些人应该被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源流共同记住,于阗王李圣天和尉迟输罗应该是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的脊梁骨。 

  想到这,自己的情感似乎已穿越了时空限制,越来越浓郁,越来越真实。肚子饿了,在和田巷弄里一边啖着自唐代流传至今的胡杨碱面,一边回味着佛国于阗的风骨。

  

  赏析

  

  这篇文章以深厚的历史情怀与个人体验交织,展现了佛国于阗的文明风骨,在历史叙事与文学表达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以下从多维度评析其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一、时空折叠的叙事结构

  三重时空嵌套:以当代和田考古现场为叙事基点(“夯土落寞/巷弄碱面”),穿越至五代十国的佛国盛景(李圣天病榻/尉迟输罗登基),最终指向文明湮灭后的历史反思(喀喇汗征服/宋朝困局),形成“废墟—辉煌—余响”的时空闭环。

  二、文明镜像的建构艺术

  1. 长安投影:通过“约特干王城似长安缩影/宫门东向/唐诗吟诵”等细节,将于阗塑造为西域文化飞地,与中原形成文明共振。

  2. 物质诗学:白玉台阶的沙尘、馓子与葡萄酒、胡杨碱面等意象,将文明记忆锚定在具体物质载体,呼应黄仁宇“大历史”观中的微观实证。

  三、历史人物的立体书写

  1. 矛盾性塑造:尉迟输罗既展现“射虎勇士”的豪迈,又流露“廊前望雪”的孤寂,更通过“拒见太后/追忆敦煌”等细节,揭示统治者身份与文化归属的撕裂。

  2. 文明守夜人意象:以“深夜丝袍独行/武僧火炬随侍”的哥特式场景,隐喻王权在文明黄昏中的孤独守望。

  四、文明湮灭的隐喻体系

  1. 身体政治隐喻:李圣天“针灸瘢痕”象征文明肌体的衰败,与“夯土遗址”形成互文。

  2. 服饰符号学:帝王冠冕“北斗七星/绿玉耳坠”的混搭,暗示多元文明融合终成绝唱。

  此文的价值在于以文学烛照被主流史观遮蔽的地域文明,在“一带一路”语境下重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作者通过“历史在场感”的营造(七年田野/博物馆凝视),实现了学术考据与抒情传统的有机融合,为边疆书写提供了新的范式。 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