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援疆医生王芳

把关键技术留在和田

地区融媒记者 李凌燕
和田日报 2025年03月31日

  王芳为年轻医生现场教学。图片由地区人民医院提供

  

  

  

  

  

  

  

  

  

  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务人员的清晨总是从一场病例讨论开始。10点整,王芳准时翻开病历本,带着科室医生逐条分析患者的检查指标。“大家注意看这个转氨酶变化曲线,结合超声影像,我建议再排查一下免疫性肝病……”这位来自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援疆专家声音温和,却总能在复杂病情中抓住关键。

  2024年2月,45岁的王芳主动申请来到和田参加援疆工作,担任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到岗第一时间,王芳通过查阅三年病案数据、跟踪查房流程、访谈医护人员,系统梳理了肝病科的诊疗现状:临床路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新技术应用存在滞后现象,年轻医生的循证医学思维仍需强化。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且要取得实效。”王芳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针对实际问题,她与科室骨干共同研究编写常见肝病诊疗标准操作手册,进行以循证指南为核心的教学查房,并搭建起覆盖影像判读、内镜操作、重症监护的阶梯式培训体系。

  每周四下午,王芳的专题讲座雷打不动。从肝病诊疗规范到内镜操作要点,她把二十年临床经验转化成一个个具体案例。年轻医生阿吉古丽记得,王芳示范胃镜检查时反复强调:“进镜角度再调整5度,既能减少患者不适,又能提高病灶发现率。”

  手术治疗,是王芳的强项。今年初,通过王芳和消化内科医护人员、血液透析科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大家克服重重困难,采取血浆置换模式,对患者进行第一次床旁人工肝治疗。手术过程中,她凭借精湛的操作技术和冷静的判断,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床旁人工肝治疗的成功,标志着地区人民医院重症肝病救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在培养人才方面,王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结合医院推出的“师带徒”帮带模式,为两名徒弟量身定制了“成长档案”,每周布置文献阅读任务,每月考核操作技能。科室医生申报课题有困难,她就利用午休时间逐字修改申报书。在她的指导下,科室已提交5项院内课题,1项地区课题通过评审,打破了消化内科连续三年无自主科研项目的历史。

  每周五的多学科会诊获益良多。王芳牵头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机制,让影像科、病理科等7个科室联系到一起。前不久,他们为一位复杂胆管狭窄患者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被收录为医院典型教学案例。“这种跨科室协作模式真正盘活了我们的医疗资源,提高了诊疗水平。”肝胆外科主任林志刚说,从规范晨交班制度到建立科研小组,王芳在和田的300多个日夜留下了28项工作改进记录。

  此外,王芳还积极参与到“送医下乡”和爱心义诊活动中,开展疾病诊疗、健康科普、帮带基层医护人员等,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面对即将到来的援疆期满,王芳正在整理五年帮扶规划:“要重点培养内镜介入治疗团队,把关键技术真正留在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