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帷幕落下,但这场汇聚民意、共商国是的盛会,仍在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注入澎湃动能。从西南山村的火塘边到藏北高原的牧场上,从光谷实验室的科技前沿到职业教育的课堂中,代表委员们以脚步丈量民情、以智慧凝聚共识,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核心逻辑,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东方智慧的鲜活样本。
一、扎根泥土的治理:让现代化根系深植人民土壤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原点。全国人大代表郑望春扎根四川古路村,将乡村振兴的呼声转化为“农村网络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等具体建议;西藏代表其德在海拔4000米的牧场间奔走,推动高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活改善的协同发展。这些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绝非悬浮于空中的理论构想,而是通过“柴房议事”“田埂调研”等最朴素的方式,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紧密缝合。正如陕西代表樊九平在调解纠纷中提炼出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建议,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正成为政策创新的源泉。
这种“双向奔赴”的治理模式,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又以制度化的代表委员履职机制将其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2024年9235件代表建议的办理完成率超过95%,社情民意通过“面对面沟通”“肩并肩调研”的渠道直抵决策核心,实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良性循环。
二、向新而生的动能:科技创新锚定文明形态跃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更体现在其对人类文明形态的突破性探索。武汉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聚焦脑机接口与低空经济,浙江宇视科技周迪推动海外专利布局优化,奇安信齐向东则从网络安全角度为“AI+”行动筑牢防线。这些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对西方技术路径的简单追赶,而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无人区”中开辟新赛道,以“科技伦理”与“生产力革新”的双重自觉,重塑现代化的价值坐标。
这种创新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与民生福祉深度咬合。例如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体系的完善,既关乎产业竞争力提升,更直接解决普通家庭的“维修难”痛点。科技创新与人民生活的同频共振,正在打破“技术霸权”与“人文失落”的二元对立,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效率与温度并存”的新范式。
三、文明重构的自觉:从制度优势到治理哲学的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其对文明形态的创造性贡献。从延安整风到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而今,这种“刀刃向内”的精神已升华为制度化的治理哲学。职业教育改革中“产教融合”的深化、商业航天产业链的生态构建,无不体现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这种治理模式既避免了新自由主义下的市场失灵,又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僵化窠臼,形成“政党引领—市场激活—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更深远的是,这种治理逻辑正在重构文明对话的语境。当西方陷入“选举政治短视化”“民粹主义撕裂社会”的困境时,中国通过代表委员的持续性履职、建议提案的闭环式办理,实现了“即时民意”与“长远战略”的平衡。正如马兵代表推动的职业教育改革,既解决当下技能人才短缺之急,更为“制造强国”储备未来力量。这种“时空折叠”的治理智慧,恰是中华文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现代演绎。
结语:在历史的经纬中织就新文明图谱
2025年的春天,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正以更具象的方式展开。它不仅是GDP数字的增长曲线,更是藏北牧场的蓝天草原、职业课堂的机床轰鸣、光谷实验室的代码跃动;不仅是制度文本的更新迭代,更是“火塘议事”中升腾的民生温度、“AI+安全”里蕴藏的人类关怀。这条道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始终将“人的现代化”作为终极尺度,让文明形态的演进既承载千年文脉的基因,又迸发面向未来的锐气。当世界在“文明冲突论”中迷茫时,中国正以“治理共同体”的实践,书写着一部属于全人类的新现代化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