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爽感至上”,微短剧如何探索精品化之路?

和田日报 2025年04月15日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讯。

在这场由移动互联网催生的视听艺术变革中,以内容简、时长短为主要特征的微短剧日渐崛起,同时也面临质量参差不齐、位列行业“鄙视链”底端的困境。近两年来出现的一批优秀作品持续引发业内关注:如何突破“爽感至上”的创作逻辑,引领微短剧行业不断探索精品化路径?

从“悬浮”落回“现实”

老奶奶变身豪门当家人,把孙子介绍给帮助她的普通女孩;古代贵女被丈夫嫌弃,转身却和皇帝谈上恋爱;“霸总”偶遇女孩一见倾心,替她打脸“奇葩”亲戚……在短视频平台主导的微短剧市场中,大部分作品呈现出“爽感至上”的悬浮化倾向。

“这些由影像编织的‘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慰藉和情绪舒缓的作用,但往往难以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持久的情感思考及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说,改变悬浮化倾向,观照现实,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微短剧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在主管部门推动下,越来越多微短剧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大妈的世界》将镜头对准中老年女性群体,用讽刺幽默的手法展现日渐被忽视的人生景色;《牌局》通过罗生门式的推理故事,探讨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等社会议题;《秋天日记》聚焦女性和家庭议题,展现生活中多样的情感关系和人生智慧……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微短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种形式,同样承担着以艺养心、以文铸魂的功能,同样要遵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

向千行百业要题材

刚刚启动的微短剧《延乔兄弟》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展现了以陈延年、陈乔年为代表的年轻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钢铁意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缺乏革命历史题材精品微短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延乔兄弟》编剧龙平平说,“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用艺术的方法来展现历史,揭示历史规律。”

当前,平台主导的大部分微短剧集中在“下沉市场”青睐的复仇、赘婿、逆袭、豪门等“爽感”题材,极大制约了微短剧精品化发展路径。

“微短剧创作应该勇敢跳出舒适圈,视野更加开阔。”王亮说,“题材蓝海永远藏在未被讲述的真实里。”

传统文化也是微短剧题材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梦枕星河》以苏州的发展变迁为背景,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非遗;《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文物拟人化手法,讲述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可爱女孩与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携手踏上归家之旅的故事。

今年初,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除去年已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外,又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把握“加速”“竖屏”“AI”美学

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文化语境和“短”时长概念,“加速美学”“竖屏美学”“AI美学”等日益成为微短剧精品化创作的关键词。

——“加速美学”讲究快节奏、高密度的叙事方法。

“现在大家习惯在一倍的时间里干两倍甚至三倍的事,铺垫过长的剧难以吸引受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说,紧凑快速的审美体验给微短剧创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超越吧!阿娟》讲述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开设舞狮馆的经历,将小人物成长与非遗传承相结合。该剧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以情节密度高、叙事节奏快成为实践“加速美学”的典型案例。

“一般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打成极限的压缩包,优质的微短剧是把故事情节极度浓缩后,在主题内涵层面再解压缩,在价值立意层面扩容和晕染开。”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说。

——“竖屏美学”探索适应手机竖屏的镜头语言。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建议,微短剧创作要找到传播载体特性,即探索什么内容最适合手机表达,什么样的艺术方式和美学呈现是手机独有的。

“和观看电影电视剧的横画幅不同,大部分用户观看微短剧是通过手机竖屏,‘竖屏美学’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发现,竖屏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最有优势,但融合人物和场景叙事比较生涩,可以借鉴竖版电影海报研究一套与手机竖屏相适应的镜头语言。

——“AI美学”强调技术应用与艺术表达的恰当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许文广认为,人工智能为微短剧创作带来海量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能突破人类艺术创作的想象局限,将传统的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创造出大量视觉奇观。

《中国神话》以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流程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展现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应用大模型、扩散模型等10余种人工智能技术,重构4000年前古蜀文明,让文物“活起来”……

记者  白瀛  尹思筠  袁秋岳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