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瓜蒌解锁“金色”增收密码

和田日报 2025年04月17日

  在皮山县瓜蒌育苗基地里,瓜蒌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地区融媒记者 许晓龙摄

  在皮山县的万亩沙漠戈壁上,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瓜蒌藤蔓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生态与生计。近年来,皮山县通过推广瓜蒌种植,探索出一条“金色”增收路——既让沙地生金,又让农户腰包渐鼓。从传统作物到特色经济,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经营,皮山县的瓜蒌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流转土地种瓜蒌,土地租金加务工,收入翻了好几倍!”藏桂乡永安新村村民布热比·阿布力克木算起了经济账。

  布热比家的转变得益于政府推行的“企业+农户”模式:新疆徽岳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打造瓜蒌种植基地、吸纳村民进公司就业、组织职工连片种植,成熟后由公司进行加工销售,销售所得用于企业发展壮大、职工工资支付等,解决了长久以来农户“种什么、怎么卖”的难题,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以位于永安新村的金山河种植片区为例,通过集中流转1.8万亩土地规模化种植瓜蒌,农户不仅获得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在公司就业月工资还有2800元以上。

  今年,皮山县分4个种植片区种植瓜蒌3.72万亩,全县2000余名村民在企业稳定就业,带动季节性务工500余人。

  连日来,在集中连片的瓜蒌田里,2000余名职工和500余名村民加班加点种植瓜蒌苗。“每人每天至少种4亩地,手快点的能种6亩,种得多工资也跟着增长。目前,地瓜蒌已经种植完毕,还有1.2万亩架瓜蒌在4月20日前种完。后续,职工全部转入田间管理,拉网、牵藤、打顶、施肥……一系列工作就会铺开。”新疆徽岳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张松海介绍说。

  藏桂乡永安新村村民阿依努尔·麦麦提敏是瓜蒌产业的受益者。从去年起,她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在瓜蒌种植基地从事田间管理工作。“我把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有8000元土地流转费,我和丈夫都在这里上班,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工资5000多元。” 阿依努尔乐呵呵地说,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我们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铺滴灌带、覆膜、打孔一次完成,施有机肥也由机械完成,节省了很多人力和时间。”种植基地片区经理杨锦涛介绍说,田间管理中,无人机取代了人工作业。“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完成200亩地的施肥,效率是人工的20倍。”

  提起有机肥,杨锦涛来了劲头,“去年,公司建设了年产20万吨的有机肥厂,为瓜蒌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瓜藤蛋白质含量较多,可做饲料或发酵成有机肥还田。使用有机肥,能让瓜蒌结出更多果实,根系更发达,减少残留,保障瓜蒌的品质。”杨锦涛说。

  瓜蒌产业的效益不止于经济。这种根系发达的作物,能有效防风固沙,藤蔓覆盖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种植3年的瓜蒌田,沙尘明显减少,周边小麦、玉米亩产也提高了。”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在生态脆弱的皮山县,瓜蒌种植既修复了土地,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本。

  当天,记者跟随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先志来到沙漠种植基地片区,立柱、拉网、瓜蒌苗移栽、牵藤……只见职工正有条不紊开展各项种植作业。地头设立的规划图上,清晰显示片区防沙治沙面积和瓜蒌种植区域,几乎覆盖整个治沙区。

  “这一片原先是沙漠戈壁,风沙很大。我们通过移沙造田的方法,将河道里的土壤转移到沙地上,让沙地变良田。前期,我们在这片地里种上了乔木或灌木,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也为瓜蒌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既达到了防沙治沙的效果,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王先志说。

  “这3.72万亩瓜蒌,就是‘生态卫士’和‘绿色银行’,将持续发挥作用助力生态改善和经济增长。”张松海透露,公司已经布局建设了瓜蒌全产业链深加工厂。“今年,瓜蒌采收后,将在皮山县就地加工,生产炒瓜蒌籽、中药饮片、瓜蒌酒等产品,同时拓展电商渠道,让皮山县瓜蒌走向全国。”

  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瓜蒌藤蔓编织的不仅是绿色屏障,更承载着农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大家就业增收的“金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