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融媒讯 (通讯员 韩丽 阿曼古丽)5月8日,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2000余万只来自江苏的大眼幼体蟹引入培育池。
据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大眼幼体蟹需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精心培育,才能成长为适合分塘的扣蟹。到明年2月,这批“本土培育”的扣蟹预计产量达20吨,届时它们将正式“落户”沙漠水塘,标志着该基地从此告别依赖疆外空运蟹苗的历史,实现从“引种”到“育种”的关键跨越。
“以前从疆外运输蟹苗成本高、有损耗,现在我们自建育苗体系,不仅能稳定供应,还能让螃蟹‘本土化’适应沙漠水质。”基地负责人刘伟指着波光粼粼的培育池介绍,“这2000万只幼体蟹,明年成长为扣蟹作为蟹苗,预计能为公司节省60%以上的种苗成本。”
沙漠养蟹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英艾日克乡村民古丽艾特尔·努尔瓦克和丈夫自去年首批螃蟹丰收时加入基地工作,如今夫妻俩每月能有700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梦”。古丽艾特尔说:“以前外出打工,总是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好了,既能学到养殖技术,又能照顾家庭,日子过得安稳又踏实。”
2024年9月,和田县的沙漠螃蟹养殖基地收获了18吨肥美的螃蟹,迎来了首批大丰收,也让人们对沙漠中的水产养殖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年3月,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放了7吨蟹苗。随着养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预计年产量将达到70吨,展现了从“试验田”到“丰收田”的强大转化能力。
从“向沙漠要效益”到“为乡亲谋幸福”,“南蟹北养”的实践不仅成功破解了沙漠水产养殖的技术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与民生改善双赢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