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融媒记者 张亚辉 依丽米努尔
“终于通车了!悬着的心可以放下来了!”6月30日,在国道315线民丰至洛浦段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通车仪式现场,新疆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民洛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吕风国激动不已。
吕风国曾经参与过新疆喀什至疏勒高速公路、国道314线布伦口至红其拉甫公路建设,从事公路建设10多年来,吕风国由一名普通技术员逐步成长为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具有丰富的沙漠公路修建经验。
2020年9月,新疆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国道315线民丰至洛浦段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第二承包段,项目线路全长30.02公里,自东向西,依次穿越民丰县尼雅国家湿地公园的渔湖、萨勒吾则克乡以北公益林、沙漠至若克雅乡。施工段跨越沙漠、湿地、胡杨林三种地带,穿越环境保护区路段达18公里。复杂的施工环境和环保红线给项目建设者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挑战。
就地取材 创新工艺
由于项目施工路段紧邻尼雅国家湿地公园,沿途沙漠水位高,天然砂砾匮乏,对于修筑公路路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天然砂砾是修筑公路路基的主要原材料,是一项可靠的传统工艺。吕风国介绍,如果采用此项工艺,项目部需要到2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输砂砾,每平方运输费用7到8元,仅这一项就需要花费1000多万元。吕风国积极与集团公司技术专家探讨,决定采用风积沙路基填筑替代天然砂砾填筑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路基原材料匮乏的问题。
风积沙路基填筑相比天然砂砾填筑,需要使用更多的水资源浸泡。水资源对于维系湿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针对沙漠施工高气温、高蒸发量、极度缺水的情况,吕风国带领项目部反复试验,在路基填筑时创新了“集中焖料法”施工工艺,使风积沙路基填筑与天然砂砾填筑需水量相当。
戈壁沙漠蒸发量大,采用风积沙路基填筑工艺,基层施工会出现养生困难,施工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吕风国指导实验室技术人员,反复优化配合比,多次铺筑试验路段,确定了摊铺料的最佳配合比,成功实现了基层单机宽幅、大厚度、抗离析一次成型摊铺作业,不仅提高了路面基层整体性和耐久度,还加快了施工速度。
“同时采用水泥稳定基层与风积沙路肩协同施工等工艺,目前宽幅大厚度摊铺工艺在新疆路桥施工中还属首例,我们已经成功申请了专利。”吕风国告诉记者。
“党建+生产”助推项目进程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自民洛项目党支部成立以来,党支部书记张洪岩持续巩固原有的“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党建理念,将党建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持续为项目施工生产注入红色引擎。“党建+生产”的工作模式,为项目部注入了激情与担当,吕风国精神上深深受到了洗礼。吕风国在2021年3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民洛项目党支部注重因地制宜,以民丰县新时代“八一八”精神为指引,建立“八一八”青年突击队,形成“沙海愚公”的项目精神,提振了公司职工的士气。吕风国积极响应,成为了“八一八”青年突击队一员。每当遇到难题,吕风国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青年突击队解决难题,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
在异乡感受家的温暖
吕风国回忆起和同事们的往昔,嘴里说的是辛苦的日常,脸上却是藏不住的欣慰与自豪。“一年多来,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经历了无数酸甜苦辣,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迎着刺骨寒风,对全线所有作业点逐一排查,强化现场质量、安全、进度。”
民洛项目部有70多名职工,吕风国知晓他们家庭情况,能说出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日,大家工作上叫吕风国“吕总”,生活上都叫他“吕哥”。吕风国每隔半年就会举行集体生日,为每一名过生日职工定制生日蛋糕,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吕风国和妻子在乌鲁木齐市定居,这两年吕风国在民丰县建设公路,妻子在乌鲁木齐市上班,夫妻两地分居,舍小家为大家,为确保民洛项目施工万无一失,吕风国带着70名职工的团队,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将一腔热血奉献祖国边疆公路建设。
作为公路建设者,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一条条高速公路在他们的手中建成,让许多人的通行更加方便,拉近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这是吕风国的梦想,也是全体建设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