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鸽”基地位于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由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援建。2020年12月基地建成以来,通过“养鸽+自习”模式,让员工兼顾工作与学习。2021年11月,养鸽厂厂长连振隆和两名国通语水平较高的员工通过试讲,成为该基地国通语培训班老师。
扶志扶能相结合
9月14日晚20时,夏玛勒巴格村云账户“自习鸽”基地的国通语培训班里,厂长连振隆正在给少数民族员工授课,他在黑板上写着养鸽厂工作交流中常用的语句,员工们跟着他一遍一遍地用国通语大声朗读。一直为如何与员工沟通交流绞尽脑汁的连振隆,最清楚这个培训班的意义所在。
为助力当地村民就近就业,“自习鸽”基地招聘的员工大多都是当地的村民。这些村民很多不会讲国通语,虽然基地里有会讲国通语的少数民族员工,但对于基地的日常管理而言,沟通上仍存在很大障碍。与此同时,连振隆也了解到,当地许多公司、企业招聘都对国通语水平有要求,国通语能力的欠缺让很多村民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也阻碍了他们致富增收的脚步。于是,开设国通语培训班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逐渐成熟。
“扶志扶能相结合,让员工有固定学习时间,助力其不断掌握新技术。”连振隆说,基地在建成时,就被赋予了“自习+养鸽”的创新模式。在云账户的指导下,他本人在内的三人通过试讲,被选为培训班老师。随后,教学内容大纲也逐一敲定,鸽厂配套的自习室成为了固定的教学场所。12月初,“自习鸽”国通语培训班正式开课了。
模拟教学接地气
“今天我们就把这里当作市场,我是收鸽蛋的老板,你们来卖鸽蛋,看谁能说服我,把鸽蛋顺利卖掉。”就这样,一堂以鸽蛋推销为主题的国通语实践课开始了。
连振隆告诉记者,“自习鸽”基地国通语培训班采取了最接地气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通过模拟工作和生活场景,让学员“沉浸式”学习国通语,并将肉鸽饲养技术融入其中,教材选择了和生活关联度很高的《生活会话900句》。国通语课程每周3次,每次1小时,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授课时间也都安排在了工作时间,让“自习鸽”基地员工真正实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虽说初学国通语时比较困难,但员工们丝毫没有泄气,在相互交流、互帮互学中提升了国通语水平。几个月过去,大家的进步显而易见:国通语自我介绍从两三句就戛然而止到现在能说出一篇“小作文”、工作中的交流能通过国通语基本完成、请假条不用再求助上中学的孩子、有些员工如今已能够独立用国通语向商家介绍基地业务了……
乡村振兴新途径
因为早早辍学,今年37岁的员工海茹丽罕没有系统学过国通语。今年2月,在阔别校园多年以后,她再次拿起纸和笔。通过在培训班几个月的学习,海茹丽罕的国通语水平已经大有长进。最明显的就是到学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时,以往听老师讲国通语都是一头雾水的她,那天却在少数民族老师翻译之前,就听懂了很多词语和句子。她说:“这都是‘自习鸽’国通语培训班的功劳。”
同海茹丽罕一样参加了培训班的麦图迪也有相同的体会。今年33岁的村民麦图迪喜欢看电视,以往看国通语的电视剧时,他听不懂台词只能靠猜。如今,演员们的很多对话他都能听懂了,从电视剧到新闻再到纪录片,他能够选择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了。
云账户董事长杨晖表示,大力推广国通语是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自习鸽”基地正在做的,就是用“接地气”的形式把国通语讲清楚、讲明白,让员工们听得懂、学得透,通过学会国通语达到促进各民族交流、致富增收的目的。
据天津今晚报 记者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