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巴哈尔古丽在策勒县第五中学当老师,努尔比亚回到了奴尔乡成为乡村老师,苏莱曼也成长为副乡长了,图尔荪江担任过扶贫车间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阿吾拉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的那群孩子都长大了,成为我的同事、我的朋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着。”3月10日,策勒县总工会主席蔡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曾经在策勒县奴尔乡教过的学生,无比兴奋,他的心永远牵挂着那所学校。
如今,蔡炼曾经教过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当中有很多选择了师范专业,都以蔡炼为榜样,准备接过博爱、奉献的接力棒。
三尺讲台的蜡炬之心
“我在这里学会了做饭、洗衣服、生炉子。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但我可以为学生们指引未来。”这是蔡炼16年前在奴尔乡中学支教时,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今年40岁的蔡炼是湖南长沙人,2005年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报名参加南疆四地州乡镇基层公务员考试,2006年6月,到策勒县奴尔乡政府任职。当得知乡中学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时,他申请去奴尔乡中学支教。
“老师,我想考大学!”蔡炼没有忘记刚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八年级二班学生巴哈尔古丽对他说的一句话。也是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帮助这些孩子实现梦想。
当时,奴尔乡中学全校有10个班级450多名学生。蔡炼担任了4个班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一周26节课,教了近200名学生,特别是当年的八年级二班40名学生中,有30多名孩子初中毕业后选择上高中,再考大学。
多年来,蔡炼倾情于南疆基层教育事业。从他支教开始,先后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3万余元,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交学费,购买学生参加双语比赛的服装,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
2007年,策勒县举办首届少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口语大赛,他的学生买吾兰获得小学组第一名、古丽阿瓦获得中学组第三名,并参加了地区总决赛,这是当时山区农村学校最好的成绩。2008年,他的学生茹克亚获得南疆三地州“少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口语大赛”第三名、自治区总决赛前30名的好成绩。
2014年,蔡炼出版了个人文集《行走在沙漠的鱼》,记录了他与少数民族孩子之间的真情实感、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他将所得稿费全部捐赠给了孩子们。
蔡炼在支教期间,还通过网络,让网友了解他所在的学校,各方爱心人士募捐近4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家庭孩子,并用于改善乡村学校教学条件。
如今,他资助的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回到了策勒县,为建设美丽家乡出智出力、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孩子毕业工作后,他的家庭就迎来了希望,摆脱了贫困。我的好几个学生都当了老师。”蔡炼自豪地说。
教育改变未来,知识成就命运。虽然因工作原因离开教学工作,但蔡炼始终不忘教育使命,依旧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些孩子。2021年7月,蔡炼主动与新疆石河子大学等疆内高校对接争取,新疆石河子大学在策勒县设立支教实习基地,连续3年每个学期安排50至100名师范生到策勒县教育系统支教顶岗实习。
书写最美民族团结篇章
皮肤干裂、流鼻血、头晕……刚到奴尔乡时,蔡炼差点倒下。有个孩子走了一个小时捧给他一碗酸奶和自家树上的三颗杏子,他被孩子们的眼神和行动所融化,浑身充满了力量,慢慢克服了一切对环境的不适应,在大山深处扎根。
“2006年,一位年轻的湖南小伙子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毅然来到了我们的家乡。他,就是我们的蔡炼老师。从此,蔡炼老师和我们不仅成为好朋友,还结下不解之缘……”这是民航新疆管理局“道德讲堂”活动中,布威萨丽麦讲述的民族团结情谊。当时,布威萨丽麦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向现场观众讲述了蔡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布威萨丽麦是蔡炼的学生,如今,她已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我们的运气真好,能够认识蔡炼老师。”布威萨丽麦感激地说。
“蔡炼老师不仅传授知识给我们,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布威萨丽麦回忆说,蔡炼老师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割苜蓿、包饺子。他更像一个大哥哥一样,为每名学生拍照片,课间一起玩翻绳。
2022年7月,蔡炼奴尔乡结亲户的女儿考上了广西民族大学,从电话里听到这个好消息后,蔡炼第一时间联系在广西创业多年的师妹,为这名从未出过和田的农家小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在支教的每一天,蔡炼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他默默奉献着,用爱心与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内涵。他荣获了和田地区道德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多年来,蔡炼一心坚持教育帮扶,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把爱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上百名孩子走出昆仑山,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描绘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