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广告 2023年05月16日

感天动地的生命接力

  第七节 保命还是保胳膊

  22时10分,和田大地已经被越来越浓的夜色所笼罩,到处华灯初上。

  救护车刚一停稳在地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前带有遮雨檐的平台上,阿卜杜·麦吉提抢先下车,就像与时间赛跑一样,他抱着外甥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急匆匆地跑到医院骨二科的急救室。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妈妈、婶婶和提着装有断臂塑料袋的哥哥阿卜杜·杰力力,一个个紧跟着跑了过去。

  地区人民医院骨二科是自治区级重点专科,经过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医院、安徽省医科大学等在人才、设备、技术方面的多年智力和财力扶持,综合医疗水平在新疆各地区遥遥领先,目前能治疗各种复杂创伤和运动损伤,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救治机制。

  下午刚刚完成两台手术的骨二科主任、主任医师艾尔肯·日介甫和值班医生、骨二科主治医师翟荣宽事先已经接到华新团结医院陈鲁猛大夫关于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伤情报告。医生有时候就和战士一样,上手术台就像上战场,没有时间概念,任何时候,战士遇到敌情就是命令,医生碰到伤情就是命令。艾尔肯·日介甫立即通知骨二科副主任医师买买提依明·买吐地、骨二科主治医师翟荣宽、骨二科住院医师张涛、骨二科护师古丽巴合尔·吐尔逊、李小艺和护士阿依努尔·阿里甫、木巴热克·克尤木、阿依吐逊·阿布都克里木不要离开,做好接诊准备,并请示院领导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断臂男孩救治小组,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常玉文担任组长,艾尔肯·日介甫担任副组长。

  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被送到治疗室以后,艾尔肯·日介甫和值班医生立即查看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伤情,结果只能用“怵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右手臂完全断离,肘关节也有骨折,右胸部大面积擦伤,残肢上绑着止血带,微微有些渗血。这时的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面色恐惧,身体不停地颤抖。艾尔肯·日介甫看到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没有昏迷,意识清醒,第一时间就想安慰他。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不停地哭泣着对艾尔肯·日介甫说:“我疼,不要碰我。”

  艾尔肯·日介甫对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说:“好孩子,不要动,你的胳膊还在流血,我给你包好,你的胳膊就不疼了,还会快快地好起来。你记住,不要哭,安静一点,配合治疗。”

  医生护士供料的供料,动手包扎的包扎,稳妥合理地对残肢进行高压包扎。

  包扎完毕,艾尔肯·日介甫问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家人:“这个孩子是想保命还是保胳膊。”

  阿卜杜·麦吉提睁大眼睛吃惊地反问艾尔肯·日介甫:“我有点听不明白,保命和保胳膊有啥区别?”

  艾尔肯·日介甫说:“保命就是把身上断胳膊处的伤口清洗、包扎好,让它不再流血,然后打针吃药防止感染。那条断臂就不要了。”

  孩子的妈妈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一听,差一点晕倒,她就像一个在大江大河中溺水的人,死死拽住艾尔肯·日介甫的手,眼泪哗啦啦地流着说:“大夫,我求求您,请您一定帮我的孩子把胳膊接上,他才7岁,如果失去胳膊,他以后可怎么生活啊!”话还没有说完,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身体下滑,一下瘫坐在了地上。

  为了不影响对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救治,艾尔肯·日介甫把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等人领到一间医生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让她喝点水稳定情绪,然后和颜悦色地安慰她说:“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医院,就放心吧。”然后对阿卜杜·麦吉提说:“从医学上讲,最安全稳妥的办法就是不要接了,直接把伤口缝上,保孩子的命要紧。要接也可以,接的话有很多危险性,简单地说就是有可能会出现大出血、伤口感染、接了以后肢体坏死等情况,这样会危及孩子生命。我知道你经常到内地做生意,是一个见多识广、明事理的人,你看呢?”

  阿卜杜·麦吉提用手挠了挠头,然后搓着手指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姐姐的想法一样,还是想办法帮孩子把胳膊接上,孩子这么小,我们不想让他成为一个缺胳膊的残疾人。”

  现在摆在艾尔肯·日介甫大夫面前的选择有四种:一是自己亲自接,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和田偏远落后,技术、设备、材料都比不上乌鲁木齐医院,有相当大的难度;第二个方案是在和田医院做,就近请在洛浦县驻村的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几个大夫来协助进行手术,他们已经答应,随时待命,众人拾柴火焰高,他相信集体的力量;第三种方案是请乌鲁木齐的专家过来,如果专家能过来,还可以带来一些手术器械,这里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专家一到,立马进手术室,这样患者少受转院折腾之苦,少花费用不说,成功率还比较高;四是赶快转院送到乌鲁木齐大医院手术,成功率更高。艾尔肯·日介甫把自己的想法不但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常玉文进行了汇报,还征求了已退休的老院长路秋海的意见。

  紧急会诊后断定:要保住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胳膊,必须在6到8小时的黄金时间之内实施手术,否则将失去断肢再植的最佳时机,一旦超过8小时,细胞坏死的概率会成几何倍数增加,断肢再植手术不仅无法保证成功,还可能导致肌体正常细胞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8小时,是一道天然的时限门槛,摆在面前,不能跨越。8小时之内手术,断肢可能再生,错过这一时限,将会造成终身残疾。救治这样的病例,需要多学科联动,以及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艾尔肯·日介甫清楚地知道,地区人民医院不论人力、物力还是技术水平,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必须对孩子的生命负责,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内心多么煎熬,必须冷静面对现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通过活体查询、拍片、检查,艾尔肯·日介甫发现,虽然男孩的右手臂断臂残端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不大,但男孩年幼,断端牵拉撕扯毁损得十分严重,实施断肢再植手术风险极高,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万一治不好,将对孩子造成终身影响。

  为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获得手术成功,艾尔肯·日介甫调整好面部表情,想好沟通的词语,然后语气舒缓平和地告诉家属:“这孩子伤得太重,我们这里做断肢再植手术条件还不完备,即便冒着风险做了,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失败的风险比较大,所以我们真的做不了,我们要对你们的孩子负责。”

  怎么会是这样呢?孩子的妈妈、哥哥、舅舅、婶婶听了艾尔肯·日介甫的话以后犹如掉进冰窖,面面相觑,浑身发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华新团结医院做不了,地区人民医院也做不了。这可怎么办呢?他们把希望的眼光都投向阿卜杜·麦吉提。阿卜杜·麦吉提也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分量和目前扮演的角色。他恳求艾尔肯·日介甫说:“大夫,请您救救孩子,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艾尔肯·日介甫说:“该想的我们都想到了,第一条路走不通,假如能做的话我早就答应做了,我们也要对你们的孩子负责。我现在就和乌鲁木齐的专家联系,最好能请他们来和田。如果专家能来,这是最佳的选择方案。以前我们遇到疑难重症,都走这条路子,而且成功率很高,几乎没有失手过。要想挽回孩子的胳膊,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必须请乌鲁木齐的专家来和田做手术。”

  “乌鲁木齐的大夫真的就比和田的大夫高明吗?”阿卜杜·麦吉提半信半疑地问。

  “不是一般的高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患者不一样,获得各种前沿最新信息的机会不一样,使用的手术器械也不一样,效果那就千差万别。”

  可是请谁来呢?艾尔肯·日介甫和自治区各大医院骨科专家都比较熟悉,面对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这样的高危患者,艾尔肯·日介甫的大脑就像过筛子一样,他把所有熟悉的骨科专家都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最后还是选定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修复重建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黎立。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修复重建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黎立与艾尔肯·日介甫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两人都是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同一位导师——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修复重建科主任艾合买提江博士。2017年起,双方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合作关系,艾尔肯·日介甫每逢遇到疑难手术,都请黎立从乌鲁木齐飞来和田协助完成。他知道,黎立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大医院的平台,在显微外科手术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黎立还多次到内地显微外科手术做得最好的医院进修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新疆显微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还被推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候选人。

  黎立技术精湛、责任心强,把患者交给他治疗,就有“死而复生”的希望。

  阿卜杜·麦吉提虽然没有见过黎立大夫,经艾尔肯·日介甫这么一说,希望的火苗一下在内心升腾起来,自己的小外甥就有救了。

  第八节 时间不能再等待

  断臂事故发生已有两个小时,一分一秒,都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和命运。情况万分紧急,家属同意后,艾尔肯·日介甫立即给黎立发去伤情照片,并拨通了黎立的电话。

  此时是4月30日22时32分,一个决定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涅槃重生的时刻。

  “叮铃铃——叮铃铃——”手机铃声惊动了刚刚回到家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黎立。

  “黎大夫吗?我是艾尔肯·日介甫。”

  电话那头黎立问:“师兄,有事吗?”

  艾尔肯·日介甫语气凝重地对黎立说:“我这儿接诊了一个断臂巴郎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上臂断离,伤情严重,时间紧迫,你能马上来和田为他做断肢再植手术吗?你要是来不了,这孩子就毁了。”

  艾尔肯·日介甫还详细介绍了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断臂的原因,目前的现状,双方紧急沟通了病情,研究了治疗方案。

  黎立对千里之外的艾尔肯·日介甫说:“患者还有再植条件,这样的患者我们也治疗过不少,技术和经验上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不排除出现各种风险的存在,但有治疗好的各种基础因素。”

  “我是绝对相信你能治好的,否则我不找别人为什么找你。”听到黎立肯定的回答,艾尔肯·日介甫这才如释重负。他想这样对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和他的家人都好交代。

  黎立挂断电话后,立即查看从乌鲁木齐飞往和田的航班,他想马上飞到昆仑山下,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手段,接活断臂男孩的胳膊,助力师兄一把。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结果令他十分失望与沮丧,当天乌鲁木齐去和田的航班已经没有了。

  黎立头脑顿时“嗡”的一声,孩子一家和艾尔肯·日介甫还眼巴巴地等着呢,这可怎么办呢?

  黎立又赶快查看从和田到乌鲁木齐的航班,天无绝人之路,他惊喜地发现当天从和田到乌鲁木齐还有南航的最后一个航班,预计起飞时间是23时46分。那就是说,现在离航班从和田机场起飞还有1小时14分的时间。

  黎立发微信告诉艾尔肯·日介甫:“从乌鲁木齐到和田的航班已经没有了,我即便是一只雄鹰,缺少翅膀,现在也飞不过去了。”正在等待的艾尔肯·日介甫看了黎立的信息后,就像头上浇了一盆凉水。他赶忙回信息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黎立马上回信息说:“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想法,不愁没办法。今天从和田到乌鲁木齐的最后一个航班还没有起飞,孩子可不可以送过来?如果能抓紧送过来,我们全院合作力量更大,治疗效果会比我去和田更好。如果家属同意,请你们尽快处理好伤口,保存好断臂,赶紧去机场,想尽办法搭乘这个航班,在8小时之内务必把断臂男孩送过来,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还能接上。”

  没有比这更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了。作为一个医生,为每一个求医者提供最佳服务,这是艾尔肯·日介甫多年来孜孜追求的最大目标。他想,有黎立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闯不过去的坎。在他的记忆中,黎立已经帮过他许多忙,从未失约、失手。

  艾尔肯·日介甫立即告诉他们科里的张涛、翟荣宽和买买提依明·买吐地:“我已经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黎立大夫联系妥了,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必须转院治疗。现在一组由张涛负责,赶快做好护理,输液、输氧,清洁衣物表面,包扎安抚;另一组由翟荣宽负责,用生理盐水冲洗清理断臂,然后碘伏消毒,用无菌塑料袋和无菌布单妥善包裹,然后多放冰块,低温保存,确保断臂不变质;买买提依明·买吐地负责对残肢清洗消毒,确保伤口清洁干净,加压包扎,起到凝血滞血的作用。”几名大夫就像打仗一样,带领护士按照艾尔肯·日介甫的要求迅速开展缜密细致的工作。为了防止在飞机上残肢渗血和断臂升温变质,这回光是包扎就用去4条绷带、8块棉垫、3包纱布,断臂降温用了十几瓶冰冻矿泉水,把断臂完全用冰冻矿泉水包裹起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行动必须加快。艾尔肯·日介甫向院领导紧急汇报要将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转院乌鲁木齐治疗,要求医院出面协调120急救车做好转运准备,请交警部门配合做好去机场路上的交通保障。

  这时,库木艾日克村村委会主任艾力一行赶来了,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村里人临时凑的2500元现金。艾尔肯·日介甫和同事们也凑了1000元现金,一起交到阿卜杜·麦吉提的手中。

  23时10分,阿卜杜·麦吉提和阿卜杜·杰力力抱着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离开骨二科的处置室,跑步下楼,再次坐上救护车。

  此刻的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已经崩溃了。她想亲手抱着孩子去乌鲁木齐,理智告诉自己,这个样子,去了起不到好的作用,还会影响孩子的救治。

  救护车在拉着警笛的警车引导下,呼啸着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交警导引,救护车急弛,路上的车辆纷纷避让。从地区人民医院到机场,距离30公里,拉着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救护车全速飞驰。

  艾尔肯·日介甫做完这一切,心情并未放松,那颗心一直在悬着。距离今天最后一个航班起飞的时间所剩无几,能不能赶上,还是个未知数。飞机可不是招手就停的出租车,万一断臂男孩赶不上飞机又回来怎么办?于是他安排自己的团队,继续准备第二套方案,一旦不能登机,返回后立即做手术,就算保不住孩子的手臂,也要确保他的生命安全。

  这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太可怜了,艾尔肯·日介甫心里想。

  第九节 没有盖章的证明

  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艾尔肯·日介甫好像还有什么工作细节没有想到。是什么呢?

  对!应该由医院开具一个转院证明。民航对重症病人能不能乘飞机有严格规定:心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贫血的病人、耳鼻疾病患者、有大面积外伤的旅客,不宜乘飞机。另外,以前就发生过有些不具备乘机条件而乘机的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最后闹到法院的事件。所以出具一个转院证明,说明患者的身体条件是可以乘飞机的,这样或多或少在关键时刻起作用。

  艾尔肯·日介甫是个办事雷厉风行的人,在断臂男孩和家人准备坐救护车去和田机场前,他出具了一个“患儿病情平稳,可乘机”的证明。

  按规定,出具这样的证明,单位必须盖章,因为这是单位行为,不是个人头脑发热,即便今后出现什么法律问题,担责的是医院而不是艾尔肯·日介甫,可麻烦的是这天是一个周末,次日又是“五一”小长假,再说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负责盖公章的人早已下班回家了。拿一个没有加盖公章的证明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万一民航因为转院证明没有加盖公章不认可怎么办?离飞机起飞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叫管公章的人赶回医院盖公章已经来不及了。这是当天最后一个航班,对于患儿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艾尔肯·日介甫对阿卜杜·麦吉提说:“证明上写的有我的姓名、职务、电话号码,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问我。一切责任我来负。”

  事后,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善芳和唐瑛在采访时问艾尔肯·日介甫:“开这样的证明符合规定吗?”

  艾尔肯·日介甫笑着说:“不符合,谁开谁要担责的。”

  “你以前开过这样的证明吗?”

  “我从医33年,在地区人民医院工作27年,此前从来没有开过这样的证明。”

  “你开证明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

  “没有犹豫,当时怕孩子因为没有证明上不了飞机,耽误治疗,有了医生的证明就会好一点。说穿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医生的诊断证明,我当时就是希望孩子能顺利登机,赶快到乌鲁木齐就诊,越快越好,因为时间太紧迫,还剩六个小时,后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否则就来不及了。”

  救护车走之前,艾尔肯·日介甫对阿卜杜·麦吉提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保管好残肢,从现在开始到乌鲁木齐交给大夫之前,要专人保管,负责到底,不要转手,特别是在上下飞机、上下车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遗忘。再就是在飞机上给孩子输液要时时盯着,注意快慢均衡,适时调整。未完·待续(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