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是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949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现在担任美国纽约中国广播网WGBB AM1240节目运营总监,不管身处何地,她心中始终牵挂着生她养她的伟大祖国和美丽的故乡——新疆。介绍新疆风情,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她的使命和追求!新疆全社会倾力救助和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故事多次在纽约华人中传开,离不开她的精心策划、热心组织和大力传播。她说:
我是从媒体报道中了解新疆全社会全力救助救治和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故事的。我被这个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故事所吸引,所感染。和田7岁小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手臂被意外绞断,家乡的人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无论是机场工作人员、同机旅客、飞机司乘、公安交警、救护车司机、手术台上的医生护士,每个人都用爱心、真情和责任为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断臂接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这是一个优秀而富有正能量的故事,真实发生在新疆活生生的人和事,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真实、立体、全面、充满人间大爱的中国新疆。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中国传媒人努力的方向。在海外,身为华文媒体人,我们也为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积极努力。回忆2021年5月,在美国纽约工作的我内心时刻牵挂着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每天清晨醒来,我就通过手机搜索断臂男孩的新闻,我把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在华语广播整点新闻中连续两周做报道,很多当地听众在收听到广播后,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小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手臂康复情况。总结在海外华文媒体的一些感受,我们所讲述的内容,最好是海外听众感兴趣、听得懂的内容,多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有温度、有情感的人和事,用这些真情实感的故事,深入人心、引发海内外受众的共鸣。
第十一节 感谢信到底寄给谁?
2022年底,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母亲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看着自己儿子的断臂逐渐康复,并和小伙伴一道,背着书包高高兴兴走进学校,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让她高兴的事了。她想,是大家的帮助、全社会的关心,才会有这样一个满意的结果。
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断臂的那一刻,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的心都要碎了。但孩子竟然奇迹般地逐渐康复,她满怀感恩之情,要向所有参与救助救治的人表达感激之情。她把自家核桃树上最好的核桃挑出来,又买了一些上好的和田大红枣、葡萄干和玫瑰花,想再写一封感谢信,准备一起寄出去。识文断字她弄不来,找谁帮忙代写感谢信呢?
思来想去,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最后想到了和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和田县拉依喀乡托万拉依喀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何晓兰。自从何晓兰来到托万拉依喀村以后,她们情同姐妹,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何晓兰说,于是她兴冲冲地找到何晓兰,说了自己的想法。快言快语的何晓兰对她说:“你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好事,可全社会那么多的人都帮了你,你能感谢得过来吗?到底要感谢谁?”
经何晓兰这么一问,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一时没有了主意。
何晓兰对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说:“我倒有个办法,咱们不如去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问问一直报道我们的记者阿卜力克木·依卜拉依木。让他帮我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通过媒体公开致谢。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多、速度快、覆盖面广。”
听到何晓兰的这番话,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脸上的愁云顿时散去,她笑着对何晓兰说:“你的点子就是多,这个办法好。”
她们要找的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阿卜力克木是和田民丰人,平时热情爽快,乐于助人。2022年12月30日上午,何晓兰和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来到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找到阿卜力克木。何晓兰说:“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断臂恢复得很好,马上就要过年了,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想请我代笔给帮助过她的热心人写封感谢信,连同准备好的干果赶在年前一并寄出去,但我俩一合计,帮助过她的人太多,不知道感谢信到底寄给谁?这事应该怎么办?来找你讨个主意,请你出出招。”
阿卜力克木问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感谢信你准备写些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说:“从儿子手臂断掉到如今治疗康复的过程,我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为了我儿子,滑行的飞机还能叫回来,我儿子的事竟然惊动了那么多人,我一点都没有想到。”
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右臂被拖拉机传动轴意外绞断后,为了抢在6至8小时的黄金时间内断臂再植,全社会开始了一场跨越14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和田华新团结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在第一时间清理伤口、妥善处理断臂并联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田县公安局警车紧急开道护送,和田机场特事特办,史无前例地让马上就要起飞的飞机滑回廊桥二次开舱,CZ6820机组果断调整航线、缩短了飞行时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命令其他航班让路,让CZ6820航班优先降落并将停机位由远端调到最近处。
她说:“二是没想到儿子的断臂还能接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接诊后,八个科室协同作战,在黄金时间内完成了断臂再植。为确保断臂接得上、恢复得好,医院还请上海的国内顶尖专家前来会诊,医院骨科、营养科、心理辅导科、功能恢复科协作配合,并派专人护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艾尔肯·日介甫检查完我儿子的恢复情况后惊讶地说:‘他身体恢复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说:“第三个没想到的是社会各界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关爱实在太多太多,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村里的父老乡亲、和田地区疾控中心、和田县委组织部、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南航CZ6820机组等社会各界为我们捐款7万多元。在陪护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还特意给我安排了每月4000元的工作,让我既能照顾儿子还有一份收入,特别是帮助我们用好国家大病救治的政策,报销了几十万元治疗费用。另外,从自治区领导到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都到医院看望慰问。一想起这些,我就感动得总想哭。”
“我们一直被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温暖着、包围着,被人间的深情大爱感动着。我深深感到生活在伟大的祖国,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我们非常幸福。”
阿卜力克木听完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的叙述后心潮澎湃。他说:“我虽然多次报道过这件事,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我又一次深深地被感动,这封信我们现在就写,尽快发出去。”
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一听,连声说:“亚克西,亚克西!”(完)
经过三个月的苦苦挣扎、鏖战,讲述和田断臂男孩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的生命接力”一书终于完稿。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纷繁的生活中靠嗅觉捕捉和寻找着能够点亮人们心头的希望之光。
催生我下决心写断臂男孩的故事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故事太生动、太感人;二是新疆文化出版社的领导沈言和编辑部副主任邵楠对这个故事十分看好,并为我提供了他们新出版的“生命接力棒”——一个关于大爱的故事绘画,鼓励我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我深深懂得,这个事件虽然典型,但发生时间很短暂,事情跨度小,最精彩的故事就浓缩在8小时以内,写一篇文章非常容易,写一本书就比较困难。有些朋友一听说我要拿这个题材写一本书,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就那么一点故事,你怎么可以写出一本书来。
我当过五年的边防军人,练就了百折不挠,坚不可摧的性格。看准的事,只会奋力往前,即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于是,我风风火火赶到和田县拉依喀乡,这里是生养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地方,也是《感天动地的生命接力》的故事源头。
在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记者唐瑛、刘善芳、阿布力克木的帮助下,我对断臂男孩的家人、邻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还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家,对家里的陈设、庭院及母亲喷药的核桃树地,一一现场查看,并让拖拉机驾驶员把拖拉机开到当时喷药的地方,还原事发前、事发中和事发后的情景。
在各种媒体报道中,都说断臂男孩的手臂是不慎被卷进拖拉机皮带轮。我让拖拉机手把拖拉机开到现场,还原当时情景时我才发现,这种新款拖拉机链接后边喷雾器的是一根六棱传动轴,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就是触碰这个传动轴的那一瞬间酿成大祸。我顺着事情发展的脉络,又找到正在值勤的当时为他们开道的公安交警,半道接济的120救护车,然后来到断臂男孩第一个求治的和田华新团结医院,他们虽然治不了,但及时进行了残臂和断臂的清创,加冰降温等有效措施,然后紧急联系地区人民医院请求救治。
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艾尔肯·日介甫详细介绍了他们采取的救治措施,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既然接活断臂把握性不大,就不能耽误去乌鲁木齐去治疗,并在第一时间联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黎立。特别是冒着巨大风险,在单位盖章人员不在的情况下,艾尔肯·日介甫以个人署名、留电话号码的方式,出具了许可乘机的医疗证明。
我顺着断臂男孩从出事故发生后离开和田,到及时抵达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治疗,一个人一个人地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问、一点一点地挖细节,在和田机场宣传办于琳琳、中国南航新疆分公司宣传科车捷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宣传科长孙强的帮助下,对和田机场值班民警、安检人员、售票部门、塔台助理、牵引司机、CZ6820航班司乘人员、乘客医生、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中国南航新疆分公司带班书记和值班经理、空管人员、机场调度以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主治医生、特别护理、医务主任、营养主任、心理医生、国医大师等,每一个涉及到的人都不放过,一个人一个人采访,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深入挖掘,最后挖掘出了“国医大师献方”“82岁老主任查房”“请国内顶级专家会诊”“断臂男孩和演员冯绍峰一起过生日”“断臂男孩来到天安门”“医院给断臂男孩母亲安排工作”“医院做第三次手术”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这个生命接力故事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更出彩、更生动。
我在采访救助救治断臂男孩事件,走近每一个人物、追寻他们事迹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们中有疏通巴扎道路的公安交警,有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联络飞机调度的机场管理人员,有史无前例让飞机回头“二次打开舱门”的机组人员,有心甘情愿让出飞机座位的乘客,有彻夜未眠随时待命等候手术的医生,有精心护理断臂男孩快速康复的护士,还有破例担责、灵活处置的领导,在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敢于担当。他们每一个人都堪称“平凡英雄”,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新疆文化出版社领导沈言,编辑部副主任、责编邵楠,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的领导和记者,和田机场宣传办于琳琳、中国南航新疆分公司宣传科车捷、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宣传科科长孙强,乌鲁木齐铁路医院急救大夫曹洪民以及各位采访对象,给予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