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3年08月01日

江苏支青重返和田

追忆往昔火热青春 喜看今朝发展变化

地区融媒通讯员 李蓉

     曾经一起开荒的战友再度重逢深情相拥。地区融媒通讯员 李蓉摄

  到红旗渠、地标沙包找寻50多年前的奋斗足迹,在支青记忆馆里回忆顶着风沙战天斗地的青春,看成片红枣基地、现代化养殖基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乡村振兴成果,去农家乐采摘、探访当年并肩开荒的维吾尔族老战友……7月25日,郭金藩等8名上世纪60年代支援新疆建设的江苏知识青年,重返曾经战斗的故地——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开启故地一日游,寻访当年成长的足迹,追忆那难忘的激情岁月,近距离感受第二故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巨变。

  当天,在地、县两级老干部工作者的陪同下,老支青们一行乘车来到拜什托格拉克乡。“到家啦!到家啦!”,车在伊斯勒克墩村村委会前停下时,几位耄耋老人似孩童般欢呼雀跃,急忙下车欣赏故乡新貌。“这里便是我们以前的营地‘斯克墩’,现在叫伊斯勒克墩村,全村都种红枣,远近闻名,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模范村呢。”退休干部仇德义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仇德义老人是扎根和田的江苏支青代表,退休后一直定居在和田,义务担当起支青了解和田、重返和田的联络员。

  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其前身是国营洛浦红旗农场,原是一片长满红柳的连绵沙包。1965年8月,1011名十七八岁的江苏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怀激情奔赴和田支援边疆建设,驻扎在红旗农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扛坎土曼平沙包、打井、挖渠,住窝棚、啃干馕,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将荒漠开垦成平整的农田。当年的沙丘戈壁,如今已是富庶的土地和繁荣的村庄。

  看着曾经的连部、营地已被一条条平坦的柏油村道、一幢幢明亮的宽敞村居、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红枣园替代,听热情的村干部和乡亲说着发展成效,感受着村民红红火火的生活,老支青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变化太大了,都认不出来了。”言辞里满是兴奋与自豪。老支青曹阳老人边观赏边录视频,他说:“老伙计们,我替大家回到农场啦。你们看看,这里现在已经建成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了,发展得特别好,乡亲们的生活也很好,大家放心吧,咱们那些年的辛苦值得啦!”她说,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没能来的支青,弥补他们的遗憾。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支青记忆馆、村史馆里,展览的老照片、老物件让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让支青故事鲜活留存。老人们在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文字里找寻着熟悉的身影和经历,沉浸在回忆里热泪盈眶。魏忠训老人激动地挥毫写下“深情的土地,永恒的怀念”。他说:“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是我们始终魂牵梦绕的地方。阔别40余年后再次回来,一切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当地老乡们的热情。看到这里发展得这么好,我们无比欣慰,更为之骄傲!”

  拜什托格拉克乡党委书记邵光云是一名留疆战士,已在和田工作19年,聆听了老支青讲述开荒故事后,备受鼓舞,他坚定地说:“因为有了支青前辈当年不畏艰辛开垦,有了一批批人的传承接力,才有了拜什托格拉克乡美好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支边青年,我将继续弘扬支青前辈的火热家国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扎根和田、奉献和田,认真履行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

  老支青们还走访看望了当年一道并肩作战的当地乡邻,在深情的拥抱里一起忆苦思甜、互诉离别情怀、共话发展变化。村民阿不都克热木·沙迪尔老人听说江苏支青回来探亲,早早地在家中备下了烤肉、拉面等当地特色美食,热情地招待着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伴随着《送你一束沙枣花》的经典旋律,老支青们感慨万千地结束了此次追忆之旅,纷纷表示将始终关注牵挂着和田,并积极宣传和田,继续为和田的建设发展牵线搭桥、发挥余热。

  “我们和农场的联系是剪不断、忘不掉的!”支青郭金藩老人感慨地说。历经半个多世纪后,支青们已然年迈,但依然会从江苏回到和田、回到拜什托格拉克乡,缅怀那段与农场紧密相连的峥嵘岁月。“支青前辈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我们将发挥职能作用,用心用情为老支青、老干部们提供服务保障,继续传承弘扬支青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田贡献力量。”地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