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3年09月01日

麦赛迪·艾尔西丁

带领村民走好乡村振兴“幸福路”

地区融媒记者 张亚辉

     8月31日,麦赛迪·艾尔西丁(右)给村民讲解育苗技术。

     麦赛迪·艾尔西丁(左)给工人递砖,改造“土大棚”。

     张其飞(右)和麦赛迪·艾尔西丁一起探讨育苗技术。   地区融媒记者 张亚辉摄

  递砖、平地、加固钢架……8月31日,在洛浦县洛浦镇巴什恰帕勒村大棚种植专业户麦赛迪·艾尔西丁后院,麦赛迪正在与工人一起忙碌着改造“土大棚”。

  麦赛迪是当地有名的大棚种植专业户,曾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第二届自治区农村青年致富状元、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和田地区科技示范先进户等荣誉,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走上设施农业致富的道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能人”。

  1994年,一名四川菜农来到巴什恰帕勒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这在当时是一件稀奇事。出于好奇,麦赛迪参与大棚建设。“当时砖块紧缺,我们采用沙土垒墙,自己加工木头,搭配塑料薄膜、棉被,就建造成了‘土大棚’。”麦赛迪回忆说。

  以前,洛浦县群众冬季大多只能吃到恰玛古、白菜、土豆等易于储存的蔬菜。当年,四川菜农的大棚种出的西红柿、辣椒新鲜蔬菜,一上市就被疯抢。麦赛迪看着四川菜农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致富,他心生羡慕。

  1995年,麦赛迪承包了4亩地,建起了3个蔬菜小拱棚,种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当年收入6000余元。6000元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国家公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300-400元,大多数村民一年到头收入不超过500元。

  种植蔬菜大棚获得第一桶金后,麦赛迪多次参加洛浦县统一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2005年获得了中专文凭。当年,他还被地区团委选派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系统地掌握了温室大棚种植管理技术,种植经验日渐丰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温室大棚种植专业户。

  当时寿光的日光大棚采用砖砌墙面、钢架结构、自动卷帘被褥,让使用“土大棚”的麦赛迪大开眼界,他暗暗发誓,自己迟早也要建造相同的大棚。

  2015年开始,麦赛迪结合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及时改变种植模式,将蔬菜种植销售改为培育蔬菜苗。当时,麦赛迪拥有13个“土大棚”,每年种植大棚收益轻轻松松达到15万元,为何要去触及自己陌生的领域?

  麦赛迪表示,蔬菜苗对于农户发展大棚种植至关重要,市场上的蔬菜苗大多属于旺苗,根系细、吸水吸肥差、移栽成活率低。他想给农户培育优质蔬菜苗,帮助乡亲们发展好大棚种植产业,共同走向致富路。

  麦赛迪一边从内地引进优良蔬菜品种,一边学习育苗技术。培育出来的蔬菜苗,自己试种后再向大棚种植户推广。一开始,因为引进的品种不太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蔬菜品质及产量不尽人意。但麦赛迪并不服输,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他成功培育出优质的西红柿苗和辣椒苗。

  张其飞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来到洛浦县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座谈会上,结识了种植能人麦赛迪。麦赛迪向初来乍到的张其飞介绍洛浦县水肥、温差、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张其飞给麦赛迪讲解育苗微量元素配比、水肥管理等技术,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19年,在张其飞建议下,麦赛迪投资10多万元,将后院一座“土大棚”改造成现代化大棚。改造后的大棚,采光好、通风好,还实现了室内喷洒水肥,极大提升了育苗质量。

  目前,麦赛迪正在改造第二座“土大棚”,相比第一座改造大棚,增加了吊灌设施,不仅减少了日常培管的人力财力投入,而且比人工浇水施肥更加均匀。

  现在,麦赛迪将名下的13座大棚租赁给农户,自己专注于培育蔬菜苗,免费为周边的大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帮他们解决种植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借助自身资源联系销售渠道,帮助大家打通销路,确保增产增收。阿卜力孜·麦木提孜就是诸多受益的农户之一。

  2022年,阿卜力孜承包了8座大棚,移栽麦赛迪培育的西红柿苗和辣椒苗。“麦赛迪大哥培育的蔬菜苗太好了,在他的全程技术指导下,蔬菜产量、质量都非常好。”阿卜力孜说。

  今年,阿卜力孜种植的西红柿和辣椒已经卖了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我的理想就是多育苗、育好苗,和乡亲们共同走上乡村振兴幸福路。”麦赛迪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