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3年10月07日

大棚里开出“团结花”

地区融媒记者 古哈尔尼沙

  10月3日,冯国忠(左)给村民讲解大樱桃的修剪整枝技术。   地区融媒记者 古哈尔尼沙摄

  “你看,大樱桃修剪整枝,要以生长季修剪为主,按照树形要求,选留骨干枝……”10月3日,记者走进和田市古江巴格乡托万特根拉村,新建成的一座座科技大棚整齐地排列在乡村小道两侧,种植户冯国忠在果蔬大棚里一边打理长势喜人的一棵棵樱桃树,一边给村民吾买尔·艾合麦提尼亚孜讲解大樱桃的种植技术。冯国忠说,今年试种的大樱桃、草莓、葡萄都长势喜人,他准备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过去种蔬菜大棚,主要靠数量,现在种蔬菜大棚,就要靠科学技术了,既要提高单产,又要保证它的质量和口感,还要选好经济作物,这样才能提高效益。”冯国忠说,“希望村民能利用好新建成的科技大棚,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开办采摘园,走生态农业路子,提高收入。”

  2000年,冯国忠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带头在托万特根拉村发展设施农业。刚开始,他既缺经验又缺技术,蔬菜大棚效益不好,村党支部得知他的情况后,动员他参加党员(远程)教育站点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冯国忠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最新的资讯,蔬菜大棚效益逐步提高,也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土专家”。村民看到冯国忠种植蔬菜大棚挣了钱,纷纷向他请教,冯国忠毫不保留地给村民传授蔬菜大棚修建、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

  村民阿娜尔古丽·麦提图尔荪一家从2006年开始种大棚。“刚开始,由于我没掌握好种植管理技术,蔬菜大棚效益不是很好。”阿娜尔古丽说。看到阿娜尔古丽的蔬菜长势不太好,冯国忠便主动上门,指导她种植蔬菜。“冯大哥主动教我们一家人蔬菜种植管理技术,传授经验。现在,我家蔬菜大棚管理得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阿娜尔古丽说。

  冯国忠2000年刚开始种植蔬菜大棚时,托万特根拉村仅有30座大棚,到2008年,全村蔬菜大棚增加到250多座。能发展得这么快,是村民看到了蔬菜大棚效益好,纷纷在冯国忠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大棚。

  当季蔬菜种好了,冯国忠便开始摸索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不懂就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买书自己摸索,积累经验。经过努力,冯国忠掌握了不少反季蔬菜的种植技术。

  反季节蔬菜试种成功后,冯国忠便指导村民种起了反季节蔬菜。“我在冯大哥的帮助下,种了4个大棚的反季节蔬菜,现在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村民美丽开·阿卜杜克日木对冯国忠充满了感激。“现在看到乡亲们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比以前要高得多,我心里也很高兴。”冯国忠笑着说。

  多年来,在托万特根拉村,冯国忠和大家和睦相处,邻里团结。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冯国忠都会像亲人一般伸出双手给予帮助。冯国忠和木塔力普·库尔班就是大家眼中民族团结的典范。“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冯大哥都耐心教我们。现在,仅种植西红柿一项,我一年就能收入两万多元。”提起冯国忠,木塔力普赞不绝口。

  “木塔力普刚开始种蔬菜大棚时没有经验,我经常去帮他的忙。在我盖房子的时候,会装修的他帮我装修房子,我很感动。”冯国忠说。

  冯国忠与村民互帮互助、互学技术,结下了深厚情谊,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让“民族团结花”长盛常开。

  在冯国忠的带动下,托万特根拉村现有20多名村民成为了蔬菜大棚种植能手,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壮大古江巴格乡设施农业的“排头兵”“领头羊”,也使设施农业成为托万特根拉村的主要经济支柱。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