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田县木尕拉镇阿勒村红柳沙包逐渐“苏醒”,亚森江·麦麦提和五六名工人戴好手套,拿着小铁锹,发现红柳旁有鼓包或开裂,便开始挖掘起来。
“挖大芸有没有机器?”
“都是手工挖。你看,先用小铁锹把上面的沙子挖开,看到大芸头部时,再用手慢慢刨。”亚森江一边演示一边说。
大芸,又叫肉苁蓉,是一种生长在沙漠,寄生于红柳、梭梭根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着“沙漠人参”美誉,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近年来,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当地村民利用风沙前沿的低产田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在红柳、梭梭根部接种大芸,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亚森江是木尕拉镇阿勒村村民,28岁的他在4年前承包了530亩地,种植红柳大芸和梭梭大芸。“第一年种红柳和梭梭,第二年在红柳或梭梭根部接种大芸种子,第三年就能收获大芸,见到效益。”亚森江说,今年他家能收获15吨大芸,预计纯收入超10万元。
于田县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在有效解决大芸接种难题后,结合乡村优势特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红柳大芸、梭梭大芸种植面积,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为农牧民免费发放优质红柳大芸种子,大面积推广大芸高产稳产技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做大做强大芸产业。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业务科科长阿不都米吉提·买吐送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大芸种植面积18万亩,2022年总产量2.8万余吨,成立大芸种植合作社15家,大芸初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事14年大芸种植、加工、销售的阿布都拉·托合提,是于田县晒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种植大芸的技术是跟着“人工红柳大芸之父”刘铭庭学的。3年前,他成立合作社,承包了3500亩地,种植红柳大芸、梭梭大芸及红枣、新梅、玉米等,年纯收入达150万元。每年大芸采摘季,用工人数70人左右,发放劳务费120万元左右。
“今年,合作社购买了无人机,施肥和喷药全用它,速度快、效率也高。”阿布都拉说。
靠着大芸,于田县农民不断实现增收致富。“每年9月中下旬至12月大芸采挖季,每天有2500余人参与采挖大芸,每人平均收入可达2万余元。”阿不都米吉提说。
为延伸大芸产业链,今年9月20日,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药材交易市场”)正式运营。目前,药材交易市场已入驻商户59家、合作社16个、种植贸易大户43户,建有烘干房45座,已运行15座。自运营至今,药材交易市场每天收购大芸80—100吨。
17时23分,亚森江把当天的收获——361公斤大芸装上车,拍了拍身上的沙土,开车驶向药材交易市场。
走进药材交易市场交易区,时不时有载着大芸的电瓶车或其他车辆来过磅、称重、结算;在晾晒区,种植户送来的一袋袋大芸按照苦大芸、甜大芸两类,均匀摊开;在烘干区,工人将堆满大芸的铁架子送进烘干房,又将烘好的大芸装进麻袋。
“今天的价格是每公斤9元,除掉14公斤沙土,今天卖了3123元。”拿到钱的亚森江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