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位于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热闹起来,工人们有的负责清洗烘干,有的负责称重装袋,有的负责打包装箱……穿上“新衣”的红枣经他们之手,即将走向市场。
阿日希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3号风口”最前沿,常年干旱缺水、风沙肆虐。如今,沙海中建起了一个个红枣园,阿日希村因此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若问是谁让昔日沙海变枣园?阿日希村村民会异口同声地说:“李鹏!”
让产业更强
“今年,我们公司1300亩红枣产量300多吨,目前全都销完。另外,公司还种了苹果、桃子、杏子等特色林果……”11月22日,72岁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鹏介绍今年果园丰收的情况。
李鹏的身份有不少:“沙漠种枣人”“亚克西老板”“生产小队长”……然而他最看重的,还是共产党员的身份。
“共产党员不能挂在嘴上,而是要走在前列、干出样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李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提升防风固沙综合效益,李鹏自筹资金,引进水曲柳、黑核桃、密胡杨等新品种。为提升林业种植效益,他引进新品种饲草料做试验种植,积极探索林下种植,并多次考察疆内疆外林果企业,用实际行动示范带动周边老百姓创收致富。
“只有延伸产业链,红枣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更多农民才能从中增收。”在李鹏的精心培育下,阿日希村的黄沙已被5万余株防风林、80余万株枣树代替,红枣产业搞得有声有色。李鹏也获得了全国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第七届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等多项荣誉。
让品牌更亮
在阿日希村的14年中,李鹏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难以忘怀,也坚定了他扎根于此的决心。
村民古瓦尔妮莎罕·麦麦提明跟着李鹏学到了不少红枣种植技术,现在种有300亩红枣树,已成为阿日希村小有名气的红枣种植大户。嫁接优质灰枣、花期前后修枝抹芽……说起红枣栽培技术,47岁的古瓦尔妮莎罕头头是道:“去年,红枣卖了80万元。今年,客商直接在晾晒场订购,大部分都卖到了疆外。”
2018年秋季,李鹏的公司在阿日希村建成了一座万吨红枣初级加工厂,提高了红枣附加值。同时,该公司创新研发枣泥、枣酱、冻干枣片、高品质枣粉等精深加工产品,注册“沙天红”“阿日希”“沙漠种枣人”等品牌,已带动形成区域特色红枣产业集群。
“我要把剩余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这里,带着大家实现产业致富梦,过上比红枣还甜的日子。”李鹏说。
让村民更富
2009年,李鹏退休了,但他并不想就此安享晚年。“我现在身体还好,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他琢磨着。
这一年,他卖掉房产,拿着全部家当,只身来到阿日希村,这一干就是14年。
初到阿日希村,李鹏操着不流利的维吾尔语,在这里平整沙丘种白杨、改良土壤栽枣树,他和村民在400亩沙地干了3年,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也改良出了能耕种的田地。
枣园建立之初,阿日希村不少村民来打工,干一些拔草、捡树枝、采摘红枣的活儿,渐渐地,看到“沙里生了金”,不少村民又有了学习红枣种植技术的想法,李鹏便开始对他们培训枣树的栽培、施肥、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2018年底,李鹏与阿日希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自己的2000亩枣园,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该村100名村民入社,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在李鹏的帮带下,阿日希村红枣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红枣种植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总收入的90%。2022年,阿日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124元,是2009年的近7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热扎提·阿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