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和若铁路开通近两年,从沙漠腹地到片片绿荫,铁路两旁种下的树苗根基日渐坚韧。
4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布了《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新建和田至若羌铁路风沙防护治理工程”成为唯一入选的铁路建设项目。
和若铁路全长825.5公里,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的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近年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科学做好和若铁路的防沙治沙工作。
和若铁路沿线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主要风季长达7个月。为了防止沙害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和若铁路在建设初期就实施“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方针政策,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
“在沙漠里种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但我们必须这么做,就是为了把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最后一块补上。”在沙漠从事了20多年铁路建设工作的王尽忠说。
在沙漠种树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被称为防沙“三件套”。
在铁路两侧由外向内依次设置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再种上乔木、灌木组成的植被条带,防护宽度110米至400余米不等。这样几年后,外侧高大的乔木降低风速、拦截来沙,靠近铁路的灌木则固定流沙,梯次型防沙体系便形成了,可以做到层层拦截风沙。
在和若铁路开通前,铁路部门结合当地环境,因地制宜采取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防风沙工作,在铁路沿线共修建草方格近5000万平方米,种植梭梭、红柳、沙拐枣等植物近1300万株,造林面积达11.4万亩。
自和若铁路开通以来,铁路部门加大沿线苗木管养力度,并在和若铁路近300公里的主要绿化区段,实施分段定人定责,对沿线苗木生长情况实时进行检查管养。
为了悉心管养千辛万苦播种的绿植,他们在全线挖设了131口水井,并依托智能灌溉系统,随时保证植物用水需求。
“和若铁路开通快2年了,线路旁的植被也都长大了不少。”喀什基础设施段民丰车间绿化工队的队长徐伟介绍,“该地段的风沙较大,导致植物存活率不高。看着植被逐渐长大发挥起防沙固沙的作用,我们都很欣慰!”
据了解,和若铁路从建设之初到现在,共完成全线灌木补种393万株,乔木补种36万株,补种面积约为6400亩,植株存活率在85%左右。
如今,这条铁路沿线的“绿色长廊”已经成为防风治沙的天然屏障,守护着列车安全运行,让于田、策勒、洛浦等地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让当地的农副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让和若铁路成为一条贯穿南疆特色产业的“致富走廊”。
新华社记者 李响 通讯员 关拥军 王乾坤 时聪颖
新华社客户端乌鲁木齐4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