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融媒讯 (记者 牛斌 申金和 张云海)近日,在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的一片苜蓿试验田里,由新疆农业大学牵头实施的自治区“优质牧草高效生产与加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5月9日,项目方邀请行业领域5名专家对和田地区苜蓿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采用新技术种植的沙地苜蓿干草产量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0%以上,同时节水25%以上。
“通过抽样检测,平均每平方米鲜草产量在3.5公斤左右,保守估计第一茬苜蓿亩产干草超500公斤,亩均年产量有望突破1.3吨。”项目验收专家组组长、石河子大学教授张前兵激动地说。
畜牧业是和田地区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高产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是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饲草料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和田地区戈壁沙漠面积占比较大,由于沙地土质疏松、夏季高温、冬季低温起伏大等自然条件限制,苜蓿种植长期面临着建植难度大、产量低等难题,如何利用好非耕地资源一直是科研技术人员探索的重点。
项目研发的优质牧草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是利用小麦等作物收获后的残茬保护苜蓿幼苗的种植模式,根据不同阶段苜蓿生长特点,采用微喷灌溉和地下滴灌或半固定式喷灌方式,帮助苜蓿幼苗抵御风沙和高温的侵袭,有效解决了沙地苜蓿建植难题。同时,项目组研发了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混播建植、水肥一体优化施肥、林下苜蓿种植等6项技术,集成了2套风沙地苜蓿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创制了沙地保水促生土壤改良剂、沙地苜蓿种植专用肥等产品,建成了5000亩技术示范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布自治区地方标准1项。
值得一提的是,和田地区种植苜蓿历史悠久,尤其以大叶苜蓿出名。该项目研发成功的新技术、新模式,不仅为解决饲草料短缺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当地群众增加了就业增收机会。
项目专题负责人、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教授谢开云表示,这项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不仅提高了苜蓿的产量,也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饲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戈壁沙漠实现高效种植,无疑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