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广告 2024年06月08日

和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区融媒记者 许晓龙

  在辽阔壮美的新疆大地上,和田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非遗文化而熠熠生辉。这里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技艺,成为新疆乃至全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和田,感受古老非遗项目的生命力,领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魅力。

  艾德莱斯绸被誉为“和田三宝”之一,轻盈飘逸,色彩分明,是一种纯天然、富有浪漫色彩的丝绸,采用上等蚕茧,经过缫丝、纺丝、并丝、捆扎、扎染等几道准备工序后,将花卉、枝叶、瓜果等生活元素织入图案,织出的艾德莱斯绸质地柔软、穿着舒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时代的智慧。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天,乘着“一带一路”的春风,艾德莱斯绸走出国门被全世界所熟知。2008年,艾德莱斯绸奖牌绶带在北京奥运会上惊艳亮相,让全世界看到了这道和田彩虹;2021年,来自和田的艾德莱斯绸惊艳亮相北京时装周,在首都金街王府井惊鸿快闪,和田舞者一曲《艾德莱斯之恋》吸引了国人的目光。

  作为“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艾德莱斯不仅仅是一款面料,更代表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向往。其独特的图案风格让艾德莱斯拥有与生俱来的辨识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典的传承,今天的艾德莱斯已成为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一张和田的时尚名片。

  除了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和田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和田手工羊毛地毯。使用本地羊毛纺织而成,粗细均匀、经久耐用、富有光泽、柔软舒适,永不褪色,是一种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手工技艺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8年,和田地毯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和田地区高度重视对手工地毯的保护、传承、发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在和田,还有着一种口感独特的饮品——和田药茶。作为民间传统饮品的和田药茶不放茶叶,以当地药食同源的丁香、枸杞、生姜、陈皮、玫瑰花、小茴香、藿香、小豆蔻、芹菜籽、黑胡椒、肉桂、洋甘菊等30余种原料碾碎后泡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和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

  维吾尔医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是和田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诊断疾病和治疗的方法。和田维吾尔医药是以“土、水、火、气”为物质基础,利用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四津体液的学说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常以“查脉”“望诊”“问诊”等方法诊断疾病,在诊断方面与中医的脉诊有相同之处,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分支。在用药方面,和田维吾尔医药的种类也比较多,主要选用的是当地的草药。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而最具有特色的是于田县妇女服饰,在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与其他地方不同,独特之处在于头上戴的纱巾右侧那一顶科齐克太力拜克(小花帽),这种小帽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小帽是用黑羊羔皮、花缎料缝制而成,形如倒扣的小茶碗、喇叭状,特别引人注目。于田妇女还穿一种裙子叫“居宛其块纳克”,胸部两侧各依次排列七条对称的棕色绸布条形图案,这种服饰主要出现在于田县、民丰县等地。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新疆各地都有不同的赛乃姆。但和田赛乃姆源远流长,它广泛流传于和田的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和田赛乃姆是由11部曲子组成的套曲,歌词有古代诗人写的诗,也有民间歌谣,在各种晚会、婚礼等民俗活动中都有表演,所以也叫作托依塞纳姆。

  阿依旺赛来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是一种民居风格,主要分布在沿塔里木盆地沙漠边沿的城镇和农村,特别是塔里木盆地沙漠南缘的广阔地带,其中墨玉县最为突出。“阿依旺”是指房顶中间凸出的方形的建筑,含有明亮、透风的意思,“赛来”是指这种建筑里的客厅或招待客人的地方,整体建筑称为“阿依旺赛来”。2011年,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于田县曲棍球(麦热球),是一种原生态的曲棍球,是于田乡村非常普遍的游戏,在村头的空地、河边的沙滩都可以玩,折一节弯头的树枝,用粗线缠绕一个简易的球,三五人、七八人聚在一起,这样的游戏环境少了许多竞技的色彩,多了一份平和快乐。2021年,于田县曲棍球(麦热球)正式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和田地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设立非遗文化展览馆、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广和宣传当地非遗文化。截至2023年8月12日,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列名录共332项,其中国家级8项、自治区级27项、地区级104项、县级193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14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