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滋养群众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和田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开辟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让乡村经济旺起来、增收产业活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
水产养殖 “生态水”变“富民水”
国庆节前夕,和田大闸蟹迎来了销售“黄金档”。走进和田县英艾日克乡千亩水产养殖基地,一幅人欢鱼跃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蟹农们身着防水服,手持特制的捕捞工具,在养殖塘中忙碌着。随着一只只蟹笼被缓缓提起,一只只壳体光滑的螃蟹跃然眼前。
“这些螃蟹,是今年4月从江苏空运来的3万吨蟹苗,经过半年多的养殖,产量预计达到14吨,产值超过140万元。”水产养殖基地相关负责人郑成伟表示,当地盐碱地里的盐分可以给螃蟹生长提供养分,水源来自不远处的玉龙喀什河,适量的盐分能够刺激螃蟹生长,使其肉质更加紧实鲜美。
不仅有肥美的大闸蟹,该养殖基地还将分批次投放约150万尾南美白对虾,预计春节前后可上市。据介绍,养殖池采用当地盐碱水,不同季节水中的盐碱度不一样,通过技术调配达到养虾的理想值。
在沙漠盐碱地创新实施水产养殖,是和田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次重要尝试。
而地处山区的喀什塔什乡和朗如乡,则依托昆仑山雪水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经过精心选种和培育,两个乡成功养殖优质水产,填补了和田本地金鳟鱼、三文鱼和西伯利亚鲟鱼养殖的空白,实现了当地特色水产养殖的新突破,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路。
在喀什塔什乡克孜勒也尔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养殖工人居麦托合提·依迪热斯严格按照标准给鱼儿精心喂食。金鳟鱼、西伯利亚鲟鱼、三文鱼等各类冷水鱼在水中自由穿梭,时而迅捷、时而悠闲地叼食着食物。
“以前,我们靠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不高。现在,我们村养了冷水鱼,在这里上班,增加了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同时,通过养殖冷水鱼,也让我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强了。”居麦托合提说。
2021年11月,在喀什塔什乡政府和养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克孜勒也尔村投资24万元,修建了300平方米的冷水鱼池,并成功试养了1000尾鱼苗。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殖,试养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7个标准化养殖鱼池,预计每年纯利润可达30万元。
今年初,喀什塔什乡又申请了39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扩建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计划将鱼池承包给企业进行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同时,鼓励村民加入养殖行列,实现个人和集体双收益。
在继喀什塔什乡克孜勒也尔村的高山冷水鱼养殖成功后,今年,朗如乡成功试点冷水鱼养殖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品种不断丰富,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如今和田县逐步形成以螃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金鳟鱼、西伯利亚鲟鱼、三文鱼、鲈鱼、鲑鱼等为主的多元水产养殖模式,既推动了和田县水产绿色发展,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让“生态水”变成了“富民水”,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双赢。
林果增效 成群众增收“压舱石”
近年来,和田县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持续扩大特色林果种植规模,围绕提质增效、市场销售、品牌打造等加大扶持力度,特色林果业已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压舱石”。
葡萄一直是色格孜库勒乡特色林果之一。这里盛产和田红、香妃、无核白、木纳格等十几个品种的葡萄,每年都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已成为和田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色格孜库勒乡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持续壮大葡萄产业,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果篮子”,也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时下,又是一年丰收季,色格孜库勒乡村民格外繁忙,家家户户忙着将刚采摘下的不同颜色、不同品质的葡萄筛选装箱,销往乌鲁木齐、天津、广州等大城市。
村里的一家亲合作社负责人麦麦托合提·阿布杜热合曼介绍,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市场,为果农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每天能销售鲜食葡萄1.5吨,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色格孜库勒乡积极打造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通过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修剪嫁接、品种改良、葡萄套袋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种植管理措施,葡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目前,全乡种植葡萄1万亩,打造了三处集中连片的葡萄精品园,葡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正在一步步提升。
同时,在拉依喀乡巴什拉依喀村的核桃集中收购点也是热闹非凡,农户们忙着把自家新收的核桃一车车运到这里售卖。霍加阿力木·如则阿卜杜拉是村里的核桃种植大户,也是收购商。今年,他家种了8亩核桃,通过精心管理,核桃皮薄肉厚,产量明显比去年高,预计收入2万元。此外,他还收购村里其他农户的核桃进行加工销售。有的村民在照顾家里农业生产的同时,到他这里帮忙砸核桃,人均日收入100元。截至目前,已收购核桃100吨,预计收入20万元。
为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和田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种植、管理等方面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品质和产量显著提高。同时还积极开拓市场,加强与各地经销商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和田县林果种植面积50万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调优结构 “种”出红火好日子
眼下,和田县万亩色素辣椒迎来丰收季。
在塔瓦库勒乡巴克敦村色素辣椒种植基地,村民们拿着编织袋,采摘、封袋、过称、装车……忙得不亦乐乎,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村民约麦尔·麦提托合提种植色素辣椒已有6个年头,是村里的种植能手。他家从2018年开始种植色素辣椒,“起初种了5亩,效益不错。每年都在扩大种植面积,今年种了65亩,亩产500公斤左右,预计收入40余万元。”
2018年,巴克敦村推广种植色素辣椒,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还提高了色素辣椒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这一新兴产业。
这些年,种植户与合作社、公司签订协议,采取订单种植模式,辣椒在种植前就已经找到“婆家”,村民的生活也正如辣椒一样红红火火。“我们只需要按照要求种植辣椒,完全不用担心晒干、出售等问题。”种植户依明托合提·热杰普说。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围绕辣椒小镇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抓好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党委书记何鸿君介绍,“今年,塔瓦库勒乡种植色素辣椒1.8万亩,预计产量超9000吨,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180人稳定就业、1000余人季节性就业,就业增收600余万元,实现了‘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新模式。”
今年,和田县种植色素辣椒3.59万亩,塔瓦库勒乡占一半,吾宗肖、色格孜库勒、英阿瓦提、阿瓦提、英艾日克等乡也大面积种植,形成了多点开花、全面覆盖的种植格局,火红辣椒让村民过上了红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