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4月08日

打卡“天安门”的执着,是一种信仰

□ 辛识见

  心若在一起,天涯亦咫尺。在距北京4000多公里的和田县阿瓦提乡阿克恰勒村,两百多位村民争先恐后在一张天安门背景幕布前拍照打卡。村民们对触摸“祖国心脏”的执着,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对国家地标的向往,更是新疆大地各族人民根植于心的信仰。

  天安门作为国家象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对身居祖国西部边陲的阿克恰勒村村民而言,这座城楼或许没有踏足,但其影像,早已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打卡“天安门”,是村民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家国同心”的共情。这份热切、这份执着,让个体的归属感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在此刻交融共生。

  这份执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投射。在心心念念的“天安门”前,村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对祖国朴素而浓烈的热爱,转化为对共同文化符号的珍视。在“咔嚓”的定格声里,在激动喜悦的笑容中,“五个认同”瞬间鲜活而具象:认同伟大祖国,故而渴望与“天安门”同框;认同中华民族,故而以国家荣光为荣;认同中华文化,故而对“中国红”深情告白;认同中国共产党,故而在这特别时刻庄严戴上党员徽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而自豪分享如今的幸福生活。

  这份执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际传承。打卡“天安门”活动的发起者,是来自巴蜀之地的00后姑娘胡春芳,她感动于20世纪50年代库尔班大叔要骑着毛驴去北京的执着,萌发了“到新疆去”的愿望。作为扎根南疆基层的宣传干事,胡春芳用这种方式架起了一座村民与“祖国心脏”的连心桥。

  这份执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激越回响。俯瞰新疆大地,关于信仰的动人故事漫卷天山:塔城的沙勒克江·依明自2009年以来,每天在自家小院升起五星红旗从不间断,是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执着;南疆少年面对游客询问是什么民族时,霸气回答“中华民族”,是对中华民族无上骄傲的执着;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开办国学课堂,是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阿布都加帕尔·猛德拒绝被助游客回报时,自豪地亮出党员徽章,是对党无限忠诚的执着;各族天山儿女勠力同心,共谱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笃定不移的执着……

  这些天山南北处处可见的温暖场景,构成了个体与国家同频共振的最美诠释。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也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衷心守护。这份家国信仰,必将凝聚起磅礴伟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而努力奋斗。据新疆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