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8年(贞观二年),玄奘离开长安,西行赴天竺求经。其出国线路在新疆境内走的是丝绸之路中道(塔里木盆地北道),即经高昌(吐鲁番)、阿耆尼(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温宿),翻越凌山(木扎特达坂)到大清池(伊塞克湖),再迂回南下到达印度。在南亚度过15年时光,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并在大乘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获取真经之后,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踏上了东归之路。
玄奘回国走的是丝绸之路南道,要经过帕米尔高原,也即中国古籍中所说的“葱岭”。时间是在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
时年玄奘43岁,与他同行的是520夹、657部佛经和一些梵文著作,这些经卷在渡印度河(信度河)时遇大风浪,损失了50夹,摩揭陀国的戒日王送他的一头大象也不幸死于途中。但与去印度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相比,玄奘的回国之路还算是顺利的。况且一路上不断有僧侣和商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浩浩荡荡凯旋的旅行团。
据冯其庸先生考证,玄奘是经瓦罕走廊,翻越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到达朅盘陀(今天的塔什库尔干)的。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说,从活国(今阿富汗昆都士)东入葱岭。“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铩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多出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当时,帕米尔高原有十多个城邦,玄奘详细记录了当地地理、气候、物产、人种、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写朅盘陀的笔墨是最多的,因为始建于公元初期的朅盘陀,到7世纪仍是帕米尔高原上最为重要的城邦。
玄奘法师对朅盘陀的概述是:“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山岭连属,川原隘狭。谷稼俭少,菽麦丰多,林树稀,花果少。原隰丘墟,城邑空旷。俗无礼义,人寡学艺,性既犷暴,力亦骁勇。容貌丑弊,衣服毡褐,文字语言大同佉沙国(疏勒国)。然知淳信,敬崇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统治朅盘陀的无忧王,是一位仪容娴雅、笃志好学、敬重三宝的国王。当时,临近的健驮逻国有一位名高当世的尊者,名叫童受,自幼聪慧,早年离俗,一心修佛,能日颂圣语三万二千言,是一位名闻遐迩的高僧。在印度,“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无忧王闻童受之大德,对健驮逻国兴兵动众,将童受劫持到朅盘陀,腾出王宫建起了伽蓝,悉心供养。台阁高广,佛像庄严,吸引了四方信众,童受伽蓝成为帕米尔高原上香火甚旺的佛教寺院。
从玄奘记录的一个细节中,可以推断佛教传入帕米尔高原的大概时间。朅盘陀王城东南的一处大石崖上有两间石室,内各有一罗汉,已入定700多年,形若蜡人,肤骸不朽,端然而坐,难以动摇。他们的须发还在不断生长,因此每年都有僧人为他们理发、修剪指甲、更换衣服。从罗汉入定的年代推算,佛教传入帕米尔高原应该在公元前了,也应该不会晚于传入西域第一个佛教中心于阗。
当然,关于朅盘陀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中最有意思的故事是“公主堡”和“汉日天种”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波斯国王迎娶一位美丽的中国公主。公主由宫娥、太监、卫队护送,一路风餐露宿,来到帕米尔高原现在公主堡所在的地方。由于战乱,只好暂留此地。不料3个月后,公主有了身孕。原来每日正午,有一束光线自太阳落下,进入公主卧室,与公主幽会。送亲的队伍只好在高原上留了下来,就地安家,立公主为王。后来,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母摄政事,子称尊号,建起了自己的城池和王国。这就是朅盘陀的来历。这里的王族虽“身衣胡服”,却“貌同中国”。因为“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
葱岭古道素以艰险困厄著称。历代旅行者称它为“云端上的路”,他们写到过这里的严寒和风雪,可怕的雪崩,缺氧后要死要活的高山反应,还有一路上被冻死的人和马,争抢死尸的秃鹫……玄奘写到了葱岭东部一个叫“福舍”的地方,这里四季积雪,风寒飘劲,不见树木,只有细草。“人徒才入,云雾已兴。商侣往来,苦斯艰险。”曾有一上万人的商队,遭遇了大风雪。朅盘陀的一名大罗汉预见到了这场风雪,但当他前去救助时,商队已遇难,人畜俱丧。大罗汉后悔自己晚来了一步,就收拾商队遗留的珍宝、物资,买了一块地,在这里建起一座馆舍,专门用来救济往来的商侣行人。玄奘到达时,“福舍”还在发挥它的作用。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唐太宗的亲自关心和过问下,网罗各地僧侣中的才俊,在弘福寺组织了“译场”。此后19年,直到664年圆寂,玄奘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译经、著书上,共译出佛经和佛教论著75部,1335卷。他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事实上,远行印度求经和翻越帕米尔天险的高僧不止玄奘一人,中国历史上的舍身求法者,是大有人在的。像法显、宋云、悟空、义净、慧轮等,都在其列。据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共有169位求法僧到达印度,但翻越葱岭古道平安回国的只有42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为求法而舍身了。佛教徒的牺牲精神令人高山仰止。伟大的丝绸之路,很大一部分正是舍身求法的僧侣们走出来的。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