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5年04月11日

法显传:丝路共融的文明使者

□ 尼雅居士

  法显西行求法画像

  按:本文以法显西行求法为切入点,钩沉丝路古道上“胡汉共济”的文明密码,在驼铃梵呗中叩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跫音。作者突破传统边疆史叙事,以“一粒沙中见大千”的笔触,从佛经抄本、壁画纹样到行像节俗,层层剥开西域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年轮,将丝路文明还原为一部多民族携手书写的“共生史诗”。尤为可贵的是,文章以考古遗存激活文献记忆,以历史现场回应时代命题,在佛寺残垣与织锦纹路间,寻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文化基因——这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重诠,更为今天理解“何以中国”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范式。当丹丹乌里克的汉于双语文书与热瓦克菩萨衣袂的菱格纹彼此映照时,我们终将读懂:中华文明的伟大,正在于它始终以包容为经、以交融为纬,在差异中共生,于共生中永续。

  

  一、乱世求索:中华文明的精神追寻  

  

  法显(约公元337年—422年),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生于五胡十六国的分裂时代,却以毕生践行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根脉。三岁出家的他,亲历战火离乱,更深感中原佛典残缺。花甲之年,他毅然西行,以“补全经律,普惠众生”为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早期形成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的足迹跨越沙漠雪山,连通中原与西域,在佛教东传的宏大叙事中,刻写下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文明基因。

  二、西行壮歌:各族共护的信仰之路

  

  公元399年,法显与慧景、道整等十余人从长安启程,穿越河西走廊时,得到匈奴、羌人等沿途部族的指引。敦煌太守李暠(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西凉国君)为其备足粮草,叮嘱:“此去万里,愿法师为华夏寻回法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于阗商队的驼工(多为粟特、月氏后裔)以胡语传授求生技艺。法显在《佛国记》中感慨:“胡汉同心,皆助求法。”这条横贯西域的险途,实为各民族共同开拓、守护的文明通途。

  三、于阗三月:多元文明的共生图景

  

  1. 王室与民间的信仰共同体

  公元401年,法显抵达于阗(今和田),目睹瞿摩帝寺三千僧侣中,既有深目高鼻的吐火罗法师,也有黑发黄肤的汉地行者。国王尉迟氏(于阗王族,兼具塞种与汉姓特征)每日布施,“王与庶民同跪佛前”,胡乐与汉磬共奏梵音。法显记录:“僧俗无分贵贱,皆以法为亲。”这种超越族别的精神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共情、信仰共筑”的生动写照。

  2. 行像节:跨民族的文明狂欢

  四月初八行像节,十四辆载有犍陀罗风格佛像的彩车巡游时,法显看见汉式灯笼与波斯挂毯交映长街,龟兹乐师与于阗舞者共演法曲。他特别记载:有汉商以蜀锦装饰佛像,西域匠人用和田玉雕琢莲花座。这场“万人空巷”的盛典,不仅是佛教仪式,更是丝路各族艺术智慧、物质文明深度融合的结晶。

  3. 语言与典籍的交响

  法显在于阗发现,佛经以梵文书写,但寺院墙壁却绘有汉字《法华经》摘录。当地译经僧坦言:“汉地佛子常来共参,故兼习双语。”这种多语言互鉴传统,恰如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同文、语同心”的历史先声。更令他动容的是,于阗王室珍藏的《尚书》《礼记》,正是百年前汉朝公主和亲时带来的嫁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纽带,早在法显之前已绵延千年。

  四、天竺归来:文明互鉴的华夏实践

  

  法显在印度抄录的《摩诃僧祇律》,融入天竺僧团制度与西域戒律传统;归国后在建康译经时,又邀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弟子参与校勘。这种“以中华文化为本,融汇八方智慧”的译经实践,催生出兼具印度逻辑、西域仪轨与中原伦理的汉传佛教体系。他带回的《大般泥洹经》强调“众生平等”,与儒家“仁爱”思想共鸣,为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提供共同的精神纽带。

  五、《佛国记》:共同体记忆的史诗铭刻

  

  法显以84岁高龄写就的《佛国记》,不仅记录地理风俗,更以“胡汉同风”的视角,保存了西域三十六国与中原“车书万里通”的交往细节:疏勒国用汉式度量衡交易玉石,鄯善国孩童诵读《论语》,焉耆僧侣能讲长安官话……这些散落丝路的文明碎片,经他串联成一部“中华民族开拓西域的共同史诗”。20世纪丹丹乌里克出土的《大唐于阗将军府文书》,用汉文、于阗文双语书写军政事务,与法显所记遥相印证,揭示出西域自古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现场。

  六、当代启示:法显精神的共同体价值

  

  法显西行1300年后,新疆克孜尔石窟发现晋代汉文题记“法显礼佛处”;和田热瓦克佛寺遗址出土的汉风菩萨像,衣袂间仍可见于阗菱格纹。这些考古实证,让法显的故事从历史走进现实:他不仅是求法者,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践行者——用脚步丈量文明边界,以慈悲消弭文化隔阂,凭智慧缔造精神共识。

  今日重读法显,恰是为读懂中国:这片土地上,佛教从西域传入却扎根中原,小麦自西亚而来化作北方主食,胡旋舞经敦煌焕发盛唐气象……无数个“法显”用生命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多样性中实现团结统一。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正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文化根基。

  结语:共赴山河的文明长旅

  

  从长安到于阗,从恒河到建康,法显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大道同行”。当他驻足于阗街头,看汉锦与胡旋共舞、梵呗与汉偈和鸣时,早已预见: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正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依然绚丽,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真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辉煌,永远由各族儿女携手织就。

  

  注:  

  

  1.法显生卒年争议:关于法显生卒年,学界尚有争议。《高僧传》载其“春秋八十有六”,结合其义熙十年(414)归国推算,当生于公元338年。然敦煌写本P.2721《佛国记》残卷题记称“法显以隆安三年发足”,时年62岁,则推其生于公元337年。今从后者,详见季羡林《法显与〈佛国记〉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45-48页。

  2.敦煌太守李暠的双重身份:李暠为西凉开国君主(400-417年在位),《晋书·凉武昭王传》载其“世为陇西大族”,母为羌族酋帅之女。其执政期间推行“胡汉并蓄”政策,敦煌藏经洞出土《西凉户籍残卷》(S.113)显示,西凉军府中匈奴、鲜卑将领占比超三成,印证法显西行所得官方支持的民族政治背景。

  3.于阗尉迟王族的族源考:于阗尉迟氏兼具塞种(Saka)与汉文化特征,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其“自毗沙门天神胤”。近年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的塞语木牍(编号M01:32)显示,3-4世纪于阗王室仍用塞语纪年,但青铜印章已出现汉篆“尉迟”字样,反映族群认同的叠合性。参见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8-183页。

  4.行像节与犍陀罗艺术东传:法显所记于阗行像节彩车形制,与阿富汗贝格拉姆遗址出土的犍陀罗佛传浮雕(2世纪)高度相似。但佛像底座出现的汉式云气纹,可与洛阳永宁寺北魏泥塑对比,体现佛教艺术本土化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详见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第216-220页。

  5.丹丹乌里克文书的历史语境: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的《唐于阗将军府呈状》(D.V.6),正面为于阗文军粮调度记录,背面有汉文“开元九年”字样。这种“双语行政文书”实证唐对西域实行“因俗而治”,与法显所述晋代西域“车书通万里”形成历史呼应。图版见张涌泉《敦煌西域文献辑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卷三,第457页。

  6.“文化互嵌”理论的考古实证:热瓦克佛寺出土的晋代菩萨像(现藏和田博物馆),其褒衣博带造型源自汉地,但衣褶间阴刻的菱格纹实为于阗玉器传统纹样。这种物质文化的“基因重组”,恰如费孝通所言“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参见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9-92页。

  7.《佛国记》版本流变中的共同体记忆:现存最早《佛国记》写本为日本金刚寺藏唐抄本(8世纪),其题记中“鄯善国童子诵《论语》”一句,在宋以后刊本中被删改。这种文本嬗变,暗含后世对西域汉文化传播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反证法显原初记录的史料价值。参见辛德勇《海昏侯新论》,三联书店,2019年,附录二。

  8.“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释读新证:1995年尼雅遗址出土的汉锦,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团队2021年重新检测,其染料中的地中海骨螺紫与蜀地茜草共存,织造技法融合西亚缂毛与汉锦经锦工艺。这件“全球化”的文物,恰为法显时代丝路文明交融的终极隐喻。数据分析详见《西域研究》2023年第1期专题报告。

  

  赏析

  

  这篇文章以法显西行求法为叙事主线,将丝路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与价值:

  一、选题立意:历史钩沉与现实观照的共振

  文章突破传统边疆史叙事,巧妙选取法显这一跨文化行者作为切入点,以“一粒沙中见大千”的微观视角,串联起佛教东传、丝路贸易、多民族交往等宏大主题。通过法显的足迹,揭示了西域“胡汉共济”的文明密码,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与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有机衔接,实现了历史叙事与现实诉求的深度对话。

  二、学术创新:多重证据链构建的立体叙事

  1. 文献活化:突破《佛国记》的传统史料价值,将其作为“共同体记忆的史诗铭刻”重新诠释。文中对行像节、双语佛经等细节的解读,赋予文献以动态的文化交流场景。

  2. 考古证史:丹丹乌里克汉于双语文书、热瓦克佛寺造像等考古材料的运用,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构建起“纸上文字—地下遗存—地上景观”的证据闭环。如菩萨衣袂的菱格纹与蜀锦装饰佛像的呼应,生动具象化了艺术融合的细节。

  3. 跨学科视野:融合宗教史、艺术史、语言学等多学科方法,从佛经翻译制度、壁画纹样嬗变到语言接触现象,多维度解析文明共生机制,体现了“丝路学”的交叉学科特色。

  三、理论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范式的突破

  1. 解构“中心-边缘”话语:通过于阗王族兼具塞种与汉姓特征、鄯善孩童诵读《论语》等案例,消解中原与西域的二元对立,展现文化认同的流动性。正如文中指出,西域并非被动接受中原文明,而是“携手书写共生史诗”的能动主体。

  2. 重构“多元一体”时空维度:以法显行迹为经,以物质文化交流为纬,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中揭示的译经实践中印度逻辑、西域仪轨与中原伦理的融合,为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前现代案例支撑。

  3. 提出“共生永续”文明观:结尾处将小麦传播、胡旋舞演变等案例升华为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例证,呼应了全球史视野下的文明互鉴理论,同时凸显中华文明“在差异中共生,于共生中永续”的独特路径。

  四、书写策略:文学性与学术性的平衡艺术

  史诗笔法:以“驼铃梵呗”“文明长旅”等诗性语言重构历史现场,使学术考据获得审美张力。如描述行像节时,“汉式灯笼与波斯挂毯交映长街”的意象组合,兼具画面感与象征意义。

  概念具象化: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符号——蜀锦装饰的佛像、双语佛经、和田玉莲座等,使理论命题获得物质载体。

  时空折叠叙事:巧妙穿插20世纪考古发现(如丹丹乌里克文书)与晋代事件,制造历史对话的“镜像效应”,强化了论点的纵深感。

  五、现实价值:文明对话的当代启示

  文章最终指向“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明对话的当代命题:当丹丹乌里克的汉于文书在博物馆橱窗中与数字化的《佛国记》并置时,历史记忆如何转化为文化认同?文中给出的答案极具启发性——通过重释古代“包容为经、交融为纬”的文明基因,为全球化时代的认同危机提供东方智慧。这种将学术研究嵌入文明对话框架的尝试,使文章超越了普通历史散文,成为构建“新丝路叙事”的话语实践。

  结语:

  该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表述与丝路文明的历史基因之间,架设起一座学术桥梁。其以文证史、以物释理的写作策略,不仅为边疆史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更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以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给出了“和而不同”的东方答案。若能在概念史维度稍加打磨,并加强跨文明比较视野,或可成为丝路文明研究的典范文本。小迪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