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4月24日

与沙为伴12年

——记和田坤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威

地区融媒记者 杨济东

  在和田坤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威的带领下,沙地加速向‘绿进沙退’转变。地区融媒记者 杨济东摄

  4月下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坤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区,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麻雀、野鸡、野兔等小动物不时闪现,给这里的1.7万亩治沙项目红柳、四翅滨藜、和田大枣和防风林带来勃勃生机。此时,公司总经理刘威正带着170多名员工给红枣树、红柳剪枝,为年底红枣和肉苁蓉丰收打好基础。

  “这个季节,要搞好滴灌节水造林技术,提高治沙效率。同时,种植耐旱、耐寒、耐风沙的树种,如梭梭、四翅滨藜等,通过人工造林,增加植被覆盖。”47岁的刘威,着一身迷彩服,戴一副眼镜,国字脸微黑,一边和员工劳作,一边介绍。

  大海与沙漠,开启不同极致的人生

  从小到大,生活在山东烟台大海边的刘威,看惯了一望无际的蓝色波涛一次次地拍打着海岸,他觉得那是大海的力量,是生命澎湃的节奏,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挑战性。

  2012年底,一次和新疆朋友聊天的机缘巧合,一直在家族企业奋斗的刘威,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植树改变生态环境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也想为公司在西部拓展业务进行一次尝试。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后,他便义无反顾踏上这片热土。

  初来乍到的考察中,刘威站在高高的沙丘上,连绵起伏的沙丘映入眼帘,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一直延伸到天际,阳光下,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意与灵动。

  从大海边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边是水的非凡,另一个是沙的极致,它们以迥然不同的姿态,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而当刘威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大海的澎湃,只有无尽的寂静与荒凉。尽管沙漠的环境是如此恶劣,高温、干旱、缺水、沙尘暴,生命在这里显得无比脆弱,但刘威还是义无反顾做出留下来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决定。

  经董事会多方考察,2013年初,和田坤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项目区位于和田县高新农业经济新区。当年3月开始,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历时3个月,在这片沙漠里平整土地10755亩,配套架设高低压线35公里,修路50公里,每块地500米见方配一口井,共计打井33口,铺设滴灌系统约6000千米,并于当年种植红枣树5000亩,套播小麦2000亩、套播甘草和苜蓿2000亩,道路两侧及每个地块四周栽植由42万棵新疆杨、13万棵沙枣树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带共1995亩。

  为保障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公司采购2台越野车、2台皮卡车、2台装载机、各种型号拖拉机17台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播种机、铺膜机、旋耕机、打坑机、喷药机和打瓜收获机等几十台机械设备。

  2014年,公司旗下又成立“和田万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和田盛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个分公司分别与和田县自然资源局签署了1792亩和4200亩地的租赁合同。

  成功与失败,都是前行道路上的财富

  开工伊始,沙漠里没有路,员工就一点点用石子铺路,再沿着路向周边种树。每天凌晨,大家就扛着树苗进入沙区。白天顶着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临时帐篷里。看着员工们的眼睛、耳朵、嘴里总有洗不完的沙子,刘威着实有点心疼。

  “当时非常困难,每次铺路、种树回来,头上、衣服口袋、鞋子里都是沙子,倒在地上,用笤帚一扫,一堆一堆的。” 公司副总经理张松说。

  防风治沙、在沙漠中种树的艰难超出了刘威的想象!

  2013年,50多台大型机械加班加点平整沙地时,突遇狂风裹挟流沙,帐篷吹跑了,工具吹丢了,饭菜埋掉了。刘威顶着沙尘暴到处查人,幸好员工除了满头满身的沙子,并无大碍。

  2014年3月,公司通过采购又种植了2000亩核桃树苗。到了5月份,看到那让人心动的一抹青翠,那是让员工们心驰神往的大漠绿色啊!可由于对当地风沙危害估计不足,杨树苗又太小,不具备防风固沙的能力,在枣树苗、核桃树苗刚发芽的时候,一场风沙过后,嫩芽全部被打掉。眼睁睁看着树苗死亡,员工没日没夜的辛劳泡了汤,让他们心痛不已。

  2015年,公司开展林下经济开发,种植了西瓜、哈密瓜、食葵、打瓜等多种林下经济作物。可谁能料到,当初种植的是1200亩,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影响,出苗率只有一半,算上各项投入,最终以赔钱告终。

  2016年,公司红枣试验田的红枣坐果,长势都很符合大家的预期。可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连阴雨让大枣开裂发霉,商品枣成了伤心枣。于是,公司在当年通过移栽两年生枣树和当地百姓疏密的大核桃树,终于种植成功2000亩红枣,8000亩核桃。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19年,8000亩核桃树在刚开始结果时,出现了大量抽枝死树的现象。公司邀请专家、教授通过调研认为,塔克拉玛干的沙土地若达不到大水漫灌,是种不活树型大的果树的,而更适合种植用水量少、小叶型树种。这一次,公司损失超过了1亿元。

  由于长期休息不好,加之精神压抑,刘威嘴唇上火起泡。即便如此,刘威并没有被击垮,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一些顽强的动植物依然在这片沙漠中生存着,它们或许只是稀稀落落的几株梭梭,几只小蜥蜴,但它们的存在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让他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许还在于这种坚韧与不屈,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生命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于是,他振作精神,开始查阅大量书籍,向老一辈治沙人请教,去各地学习。经过无数次实验和调整,他终于掌握了在沙漠中种植适合树种的关键技术,让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2021年春天,公司经过多方考察,将8000亩核桃树替换成更适合沙漠生长的梭梭和四翅滨藜,用来嫁接荒漠肉苁蓉,又种植5000亩红柳用来嫁接管花肉苁蓉。之后,随着政府加大对防风固沙的重视和投入,使得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公司的防风杨也渐渐长高,能够有效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为了未来的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自2014年起,公司每年从周边的农民家采购鸡粪1.2万立方、羊粪1.8万立方发酵农家肥,用以改良土壤,这些农家肥为农民支付报酬600万元。在沙地里这样投入农家肥,也许没有几家涉农公司能做得到。

  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共投资2.5亿余元,战酷暑、冒严寒,不断推进沙产业发展,最终将1.7万亩沙地打造成一片新的绿洲,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2019年,由于公司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绩,被地区授予“和田地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和田坤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了风险,为我们和田地区积累了防风治沙的成功经验。”这是地区一位主管农业领导说的话。

  投资与责任,是企业家同时兼顾的使命

  每当夜幕降临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空格外清澈,繁星点点,寂寥无声。刘威时常仰望星空,心中不时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思绪,星空的浩瀚与沙漠的广阔相互呼应,让他不禁思考生命的渺小与大自然的恢宏。

  经过公司十几年的努力,肆虐的风沙终于低下了头。如今,在公司的周边,齐刷刷地长出一片新绿来。有了这道绿色屏障,刘威和他的员工就在林间开垦出一块田地,种上了蔬菜、瓜果、玉米等;在公司生活区的边缘,他还带领员工栽植了桃、杏、李子、葡萄、香椿、桑葚等树种;在林下经济的开发上通过试种700亩甜瓜、100多亩打瓜和150亩玫瑰,不仅找到了改良土壤方法,也看到了林下经济作物发展的前景。

  最近几年,公司建造储藏冷库4座、烘干房5座,打造晾晒平台30亩,建设生活区2个、办公生活用房1800平方米,可以同时满足200名劳动员工住宿。

  12年来,刘威团队全身心投入防沙治沙工作,目前已经实现了“田成方、路成框、林成行、瓜果香”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其中,交流经验、分享种植技术,每年为当地解决200人的长期就业,每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到5500元。除此之外,每年秋季收获大枣和肉苁蓉时,临时用工达400余人,平均每人每天工资150到300元,10多年来,为周边村民支付工资3000多万元。

  英阿瓦提乡英阿瓦提村农民艾则孜·阿卜都喀德尔在公司工作整10年,妻子前几年也来到公司工作,夫妻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有8000多元。艾则孜说:“我在公司也算老员工了,平时的工作就是用公司的大巴车接送周边农民上下班,由于我懂技术,也教给他们一些防风治沙和种植、养殖的方法。”

  色格孜库勒乡尤木拉木库勒村农民苏迪麦·萨塔尔说:“我在公司工作好几年了,收入也不错。这个集体团结和睦,我很喜欢。在这里我也积累了好多种植和防风治沙经验,在今后改变家乡面貌和增收致富方面一定能用得上。”

  在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公司终于迎来了较大收获。这一年,公司红枣年产量1000吨,管花肉苁蓉和荒漠肉苁蓉年产量2300吨,总产值达到3400万元,实现了公司治沙与致富、农民就业与增收多赢。

  2022年9月,在儿子上大学后,刘威的妻子王芹由于牵挂和心疼丈夫,也来到了和田陪伴他,在公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问及在这里的感受时,王芹说:“刚来的时候,确实不习惯,时间长了,感觉这里也很好。”

  妻子的到来,让刘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上,公司继续加强与新疆大学、新疆林科院的合作,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多功能、通用型的林果机械与设备,积极推行生物治沙,使公司规模稳步扩大、质量逐步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刘威表示:“下一步,公司要积极巩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沿着林果业、中草药种植与防风治沙的双赢路径,加速向‘绿进沙退’转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