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广告 2022年06月07日

高考生如何保持积极心态、收获成长

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6月7日,考生有序进入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考点。   当日,2022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又是一年高考时。

  今年走上考场的,是一届特殊的高考生。从2020年到2022年,他们度过了不一样的高中生活。居家复习,部分省市高考延迟,有些同学还要在隔离考场完成考试……由于疫情,这届高考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特殊的心理压力。

  高考生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纾解焦虑?如何看待成绩并做好人生规划?家长、学校如何开展积极教育,让孩子从容面对未来?

  1 收获成长的力量

  记者:经历与疫情相伴的高中生活,大家都觉得这届高考生“很难”。在您的观察里,疫情给学生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彭凯平:疫情往复,人们的个体活动、社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对这届高考生来说,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长时间线上学习带来的不确定感,进而容易滋生焦虑情绪。但某种程度上,影响是普遍的,没必要过分放大焦虑,因为与你比较的并不是前后届,而是同届同学。面对一样的困难挑战,只要比别人做得好,就能脱颖而出。

  反过来想,疫情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最明显的一点,疫情让个人心理品质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这也是考生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比如,考生更加明白了主动精神的重要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驱力”。线下学习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线上学习则要靠自己的专注与努力。比如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抵挡种种诱惑,坚定地执行学习计划。比如集体意识,当网络学习变成一件很个体化的事情,必须有一种“时刻跟上不掉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未来谋划力,如何有计划、有谋略地安排好学习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品质。

  记者:如同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松弛下来,高考结束后,考生很容易产生新的焦虑。这该如何纾解?

  彭凯平:一是学习放松的技巧,比如静坐、冥想。因为无论得到什么样的消息,都会让身心激动。二是培养运动的习惯。高三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运动,这段时间刚好补回来。每天运动15到30分钟,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会让你心情振奋。三是涵养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欣赏身边那些细微的小事,发现曾被忽视的美好。四是建立亲密、稳定、有意义的社会关系。让自己跟朋友、亲人谈心、陪伴、活动,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加紧密。五是学一些让大脑功能交替兴奋的技能。高三高强度的学习让考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任务上。考后不妨学习如何交替兴奋,让一部分大脑功能得到休息。通俗地讲,就是培养多重爱好,人不能只爱一件事情或只会做一件事情。六是对未来的人生目标进行考量,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还能干什么。

  总而言之,利用考后时机让自己从备考备战状态“转型”,进入一种更加正向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状态。

  2 保持积极的心态

  记者:高考结束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成绩出炉、填报志愿、做好规划。考生该如何看待成绩并做好人生规划?

  彭凯平:对待高考成绩,考生通常容易陷入几个思维误区:一是灾难性思维,过分看重一场考试和人生道路的关系,很丧气地觉得一旦高考失利,未来就彻底没有好出路了。二是控制幻觉,觉得所有事情都有人控制,高考失利有阴谋、不公平。三是犬儒主义,一旦没考好便愤世嫉俗,消极躺平。四是过度完美主义,觉得不够好,一定要做得更好,比如本来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没考上北大清华就不依不饶。

  如何积极看待成绩、做好规划?我总结了“ABC”原则。

  “A”即accept,接纳。一些同学在高考成绩出来以后,第一反应就是“不接受”。其实除了个别情况以外,成绩就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得接受现实。接受的目的是让你很快调整,如果老在幻想里挣扎,永远迈不开行动的脚步。

  “B”即behavior,行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反应机制,即遇到麻烦的时候,应激状态会让我们全身充满斗志,感觉、心跳、力量都会增强。这时候能干什么?行动!当遇到不确定性时一定要行动,不要只坐在那儿分析。积极行动才能解决所有的焦虑、恐惧、担忧、愤怒。对于考生来说,行动包括准备复习、准备迎接大学生活等。

  “C”即communication,沟通。无论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一定要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去倾诉、交流、沟通。

  记者:面对以后人生中的关口,个体应如何培育积极心态?

  彭凯平:积极心态是乐、欢与喜吗?不是!积极心态重要的是“积极”。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森教授指出,积极情绪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能力,是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积极情绪包括自豪、平静、感恩、满足、兴趣、愉悦、希望、好奇与爱。

  研究发现,人们在积极的时候,自我认同感会提升,会更愿意去设计和追求人生目标,从而智力得到提升,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创造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相反,人在消极的时候,思维会变得狭窄,也会变得愚蠢。

  3 全面的心理发展

  记者:如何把积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培养孩子从容面对未来的心态?

  彭凯平: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研究人员长期跟踪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姚期智班、学堂班等创新培养模式的学生。结果发现,那些能在毕业后长期保持竞争力并取得更大人生成就的学生,除了具备超常的智力因素之外,还至少拥有十项积极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其中就包括开放性、同理心、坚韧、坚持、勇气、感恩、包容、人文价值取向等。让孩子更优秀、更出色,就要用积极心理学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学会以积极、阳光、正面、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

  落实积极教育有几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情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应该进行情商教育,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二是幸福教育,体验“福流”。三是利他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去爱人、帮助人、服务人。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让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将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六是社会关系建设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七是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热爱大自然等。据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