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生命的稳定支点
朱瑛是克拉玛依市广播电台的新闻工作者,她在克拉玛依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深耕多年,用新闻、专题、评论等多种形式,弘扬发生在克拉玛依这座油城的真善美,为克拉玛依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做出了积极贡献。和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被全社会接力救助的事,她撰写的文章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视觉冲击力强,耐人寻味。
朱瑛在文章中写道: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对于和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来说,撬动他生命的是一个个支点的集合。
就像断臂男孩主治医生黎立说的那样,这是一场极限时间里、极限条件下的极限救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断臂男孩争取着时间,整场救援无处不体现着四个字:生命至上。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遭遇断臂意外是不幸的,但生逢这伟大的时代,遇到这么多好心人帮助他康复又是幸运的。这其中,大到交通的发展、医保的覆盖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小到医护人员、航班机组人员、媒体等社会各界的付出和关心,都可以看做是支撑起孩子手臂甚至生命的支点。任何一个支点的缺失都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我想,我们社会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支点支撑良好,才得以有序运行。
再次回想那场跨越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依然可以从各类报道中感受到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救治救助断臂男孩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但实际上,电影也只能节选“人间大爱无疆”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远比电影更有爱,而且这爱更绵长、更厚重,更像永不完结的“连续剧”。在断臂男孩受伤几天之后,我所在的城市——克拉玛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位农民工,在工作中手指不慎被机器弄断,在当地不能救治的情况下,前往乌鲁木齐的航班飞机坚决返航,将他送到了乌鲁木齐得到良好的救治。而在之前,克拉玛依还发生过为救治大出血产妇,各族市民连夜排队献血,确保了母子平安,现在一家三口生活幸福;为救遭遇车祸的花季少女,全城接力捐款捐物,感动了北京的医生,主动联系为她治病……在我们身边,爱心接力从未停歇。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关乎生命的故事中,托起生命的支点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人民爱自己的同胞。大家共同诠释爱的真谛,就是无私奉献,就是不论对方是熟悉或者陌生,都会毅然决然地付出。
生命重于泰山。我们都不希望再有任何不幸的事情发生,或者一旦发生,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幸运。意外不可避免,但这份幸运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延续下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相信就会有更多像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这样的幸运儿续写大美新疆人间真情的故事。而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每一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相互作为支点支撑着彼此的生命,哪怕只献出自己的一点关爱,也能汇聚成河,化解更大的困难和危机!也唯有这样,断臂男孩才得以康复,断指农民工、大出血产妇、车祸女孩和其他无数个幸运儿亦是如此。
看到断臂男孩康复的消息,由衷祝愿不断愈合的手臂能够成为他未来的支点,给他力量,让他带着无数个支点累积起来的感恩和大爱,像一棵饱经风霜的幼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第八节 平凡英雄不平凡
作为和田生、和田长、一直在和田从事新闻工作的唐瑛,生命中遇到过许多像昆仑山那样伟岸的和田故事,心头沉淀着和田发生的美好过往。作为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她是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事件发生后积极参与报道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时过一年,当重提这个感人故事,她用优美的语言,清新自然的思路,把这段感天动地的生命接力故事再次动情讲述:
2022年3月22日,我们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走了一遍救治救助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每一个人物我们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采访和了解,尽可能还原事件,也再一次对这一场充满人间大爱的生命接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跨越1400多公里的生命救援,没有刻意的组织和命令,没有自上而下的安排和部署,有的只是每一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而恰恰是这种自发自觉的行动,如同接力棒一样,用爱心和善举完成了一场生命接力。每一棒的接力,都感天动地;每一棒的接力,都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每一棒的接力,都展现了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爱!
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我一直在思考,谁是整个生命接力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那一个?哪个环节是这场生命接力的过程当中最功不可没的一环?是冲锋在前开路的交警?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机场工作人员?是有着15年机场工作经验,从未让飞机停下来的和田机场党委书记、总经理田炜?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成功处理过成千上万例断肢再植手术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三科副主任医师黎立?还是乘务长赵燕、旅客董先杰、机长汤辉忠、急救医生曹洪民……太多太多,从断臂男孩出发到医院、到机场,从和田到乌鲁木齐,在每一个生命接力的环节,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甚至互相之间可能从未见过面,但“不要让断臂男孩失去他的手臂”这么一个简单而质朴的愿望,成为了大家共同的交集与信念,就是这种最朴实的愿望,成就了今天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少了哪一个环节、哪一个人,便没有断臂男孩的今天,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缺一不可、无可替代的。有了这些平凡的英雄,才有了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的母亲噙着热泪感叹:“绝对没有想到,孩子的胳膊竟然恢复了。”因为他们平凡的壮举,才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多次被这些平凡的人物所感动。我生在新疆、长在新疆,不仅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变化,更因为职业的原因,比普通人对新疆的了解更多了一份深刻。2020年底,和田地区整体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成为现实,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在和田大地展现得如此鲜活!
如今,和田各族群众住进了安居富民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孩子们享受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日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步步铸牢。
我想,这场人间大爱的生命接力,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结果,无论是断臂男孩是阿不拉或买买提,他们都会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新疆坚如磐石的民族团结,他们都会为生活在今日之中国、生活在今日之新疆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第九节 真的让人没想到
张延河是天津市静海区到民丰县的援疆干部,尽管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一个偏远且落后的地方,但他深爱着民风淳朴的民丰。经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他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精神。全社会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了救治救助断臂男孩,画出了一幅“石榴籽紧紧拥抱图”,这在张延河从陕西到部队,从部队到天津,从天津到新疆,一路见过的风景中最生动的一幅,于是才有了“我把民丰当家乡”的真知灼见:
获悉和田断臂男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康复的消息,是在2022年4月28日和田地委党校文化润疆专题培训班的课堂上,从课件上看到照片里健康活泼的小男孩,台下所有人无不欣喜、温暖、振奋、思索。特别是小孩母亲“生活在这样的国家我感到无比幸福”的话语深深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我们欣喜,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要求在各族群众的心中深深扎根。和田断臂男孩在8小时内完成1400公里的生命接力是最有力的印证。乡村干部、普通群众、公安交警、医生专家、新闻工作者,包括自治区主要领导如亲人般的牵挂,俨然将受伤孩子视如己出,一家人、一家亲的呼唤督促他们必须争分夺秒、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竭力而为。这份爱心、这份争取、这份努力、这份牵挂,打动着多少父母的心,凝聚了多少边疆少数民族家庭对党的感恩、爱戴,对祖国、对政府的信任和真情。
我们温暖,是因为对“生活在这样的国家我感到无比幸福”这句话的深深认同;我们温暖幸福,是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认同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强大支撑;我们温暖幸福,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苦难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我们温暖幸福,是因为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新疆故事。
我们振奋的是,2021年我们高质量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和田地区深度贫困的面貌得到了质的改变。铁路、高速相继通车了,于田机场通航了,全国服装鞋帽加工龙头企业鸿星尔克落户了,尼雅黑鸡走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修筑完成……再看和田各族群众的生活,过去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现在已经实现。同样,和田的医疗技术、医卫设备以及医疗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紧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加强。
我们思索的是,祖国边疆特别是和田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救治断臂男孩在全网全社会激起的爱心涟漪在不断放大,已经进入了党校老师的教案,成为了各级党委中心组、党员干部政治学习的生动教材。我们的工作还有多少不到位的地方,就医疗卫生方面来看,县级人民医院医卫力量相对还比较薄弱,大量的先进医卫援建设备购置到位,但技术力量始终跟不上设备要求,医卫人才也始终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看病的需要;基层乡村广大群众卫生健康意识不足,乡村卫生院医护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紧急处置能力较弱;老弱群体、疑难杂症患者以及病残儿童救治关爱仍需加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也是时代给出的考卷。有爱就有梦想,有梦就有希望。相信随着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只要我们每一位边疆建设者,每一名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务实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祖国边疆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未完·待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