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非常荣幸地收到了中国作协会员郭严隶老师寄来的新著《万古暖阳》。
我小心地拆开外包,一部制作精美的书展现于眼前,淡雅的清香不由地使我深吸了几口,便迫不及待地翻开首页,读了起来。谁知这一阅,竟欲罢不能,茶饭不香,夜不能寐,直至故事收尾,才肯罢休。不由地感慨:很久未读到带入感如此强烈的小说,也很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地读一本书了。
《万古暖阳》是一部讲述谭、孟、白三个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谭、孟两家两代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的书。以乡土为背景,叙事宏大,时间跨度百年,但作品的叙事焦点并不在于呈现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或者家族视角下世事变迁的过程,而是将笔触更多对准几个主要人物,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两代人的故事核心都是以情叙事,围绕一个动人的情感关系展开。
两代人的爱情故事虽处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相同之处:不向世俗低头,追求美好生活。虽历经磨难,但都经受住了时间和世俗的考验,超越时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了正能量,也解读和赞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写道:“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这段话如果用到小说的主人公谭春阳的身上,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而谭春阳思想模式又是什么呢?形成这种思想模式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善,人性之本源。凡事往好里想,执着一生终不悔。谭春阳自从在白家与星昱小姐一见钟情,便到孟家打工,以赚取与星昱小姐成亲的资本,虽遭孟千秋陷害致残,仍初心不改;远赴陕西一边打工,一边疗伤。最后终于等来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而是将恶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导引为善。孟千秋因爱而恨,是一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之人,处处施绊为难谭家。而谭春阳却没有怒目相向,而是温情化解,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和谐相处。作者称其为和解和救赎,而我则认为在谭春阳宽阔胸襟里,折射出中国古老的文化自觉和高超的哲学思维及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为解决邻里争端,化解恩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当谭春阳的人生跌入低谷,情绪几近失控时,知无先生作为先贤的化身,以安在当下来安抚谭家父子,用每日誊写《大学》来平复谭春阳那颗年轻而躁动的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谭春阳的骨髓。中卷和下卷在描述谭春阳行为时做了铺垫,并成为可能。
在大西沙的治沙过程中,谭春阳首先解决的是水,当他看到水源时,便坚定了治沙的信心。因为逐水而居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有了水便能植树、固沙,便有了沃野千里的条件,随后再看土质,当他和齐顺发现腐土时说:“这土壤是那种烂渣层腐殖土,湖泊的地方早先一定是片大森林……”。他把手指抽出来,朝前方环圈儿指着,说:“你看,这一大片滩涂足有十平方公里,开垦五千亩没有问题啊!”两者具备便能种出水果、长出粟黍,使人生存便有了可能。当这种可能得以实现时,他又能量水而种,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水清地绿。
治理大西沙有成效时,谭春阳并没有独吞成果,而是心中想着邻里,帮助弱小,带领着大家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唯美的画卷:美丽的乡村,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静谧的农舍里,儿孝母慈;邻里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社会一片和谐。
作品在描述真情大爱的同时,把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贯穿始终,并化身为一切美好力量的源泉;把防沙治沙、生态恢复治理,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富裕融入其中。整部著作篇幅宏大,涉猎广泛,可贵之处在于高度契合了时代主旋律:既展现了文化自信,又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如一缕清风,沁人心脾,满满的正能量,给人希望,催人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