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新疆博物馆“故宫厅”举办的“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中,可以看见各种精美的玉器,其中一枚用和田白玉籽料雕琢而成的玉扳指尤其引人注目。它高2厘米、直径2.4厘米,呈圆柱形,内镶嵌黄金,外层玉料上雕一个大大的“囍”字,是清廷皇族婚庆时使用的。这枚小小的扳指,内金外玉,华贵与古朴并存,是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融合的产物。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另一件碧玉刻诗扳指,做工也十分精美,高2.2厘米,直径2.9厘米,外壁雕填金地萱花一枝,另一侧有填金《御题萱花诗》一首:“叶绿与花黄,无情自在芳。持将赠屈子,定是不能忘。”
我们知道,入关以前,满族是一个骑射民族,他们经常在野外打猎。打猎用的工具主要是弓箭,为避免拉弓放箭时拇指受伤,他们就用桦树皮或鹿骨,做成一种指环戴在指头上。清朝后,扳指制作得越来越精美,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
扳指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中,早期叫韘。使用时,将韘套于弓箭手拉弦的拇指上,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勒伤。早期的韘用动物皮革或骨制作,在洋海墓葬曾出土用这两种材质制作的韘,一件皮革制韘,呈环形,高5.4厘米、直径3.1厘米;一件骨管加工的韘,高3.6厘米、直径2.8厘米、厚2.1厘米。
韘到后来逐渐成为男子的装饰品,用玉石制作的韘都比较精致,有的还装饰着十分精美的纹饰图案。《诗经》中说:“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在当时“佩韘”不仅是时尚,也是一种成人的标志。
考古资料中,最早的玉韘当数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黄玉韘,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玉韘。这件玉韘高2.7厘米、直径2.4厘米,用新疆和田玉材制作,为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斜口,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其外壁以双勾线和平地隐起手法雕饰兽面纹,在兽面纹一侧有两个圆孔,相对的一面有勾弦用的凹槽。凹槽的存在说明早期玉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由筒形而出现侧扳,开始由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西汉时玉韘已经完全演变成装饰性的玉韘形佩。至宋时,人们对韘已有隔膜,韘形佩被看作仿古玉器,称蟠螭佩,到清代时已发展为扳指,除用作男性装饰外,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有弦槽的坡形扳指出现较早,后来弦槽逐渐消失了。传统的中原扳指与游牧民族的扳指略有区别,前者侧面观为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后者一般为圆柱体。如这次展示的一件清代白玉蟠螭纹韘,用白玉籽料雕琢而成,带有黄皮色,高4厘米、直径2.4厘米,上宽下窄,是一个颇具中原风格扳指,为仿古玉器。蟠螭纹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盛,蟠螭传说为龙的第九子,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中,在玉雕中也十分盛行,一直沿用到清朝。这件和田玉韘的蟠螭纹造型优美,生动活泼,方寸中让人们感受到中华玉文化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中原风格的韘在各地都有出土,许多都用和田玉雕琢而成,如河南永城汉墓出土的玉韘形佩,采用透雕和阴刻的工艺,雕琢出流云纹和卷云纹,十分精美。
清代对使用扳指有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田白玉、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非王公贵族,一般人是不能随意佩戴的。满族贵族喜欢使用翡翠制作的扳指,色泽亮丽。普通人佩戴的扳指以象牙、瓷质为多。扳指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夺,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则多在外壁精刻诗句或花纹。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苑》中有“能决烦乱者佩觿”,佩觿与韘,都表示君子善于解决问题的寓意。演变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文化,君子以玉来象征德行,他们随身佩玉以示高洁,玉不仅仅是装饰物,更是明志修德的标识物。
阿迪力·阿布力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