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一方条桌前,凝神专注,左手握着一块石头,右手挥动刀笔如行云流水般……在位于新疆天山天池的邹氏微雕工作室内,51岁的非遗传承人邹溪全身心投入新作品《洛神赋》的雕刻,旁若无人。
邹溪的父亲邹井人是石刻微雕艺术家,受家庭熏陶,邹溪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微雕,后来去天津美院特种工艺班学习,毕业后与父亲潜心创作。阜康石刻邹氏微雕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溪也先后被评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
“选材是直接进行立意的过程,好的立意又是好作品的基础。”邹溪说,这门艺术要经过选材、创作、精雕、修添、着色等10多道工序,有时碰到一块上好石头,却没有好的思路,或者石头特别名贵,不忍轻易下手,“作品都是经过再三推敲,深思熟虑后才开始动刀的。”
红彤彤的悬崖峭壁上,火光映照在苍老坚韧的胡杨上,隐隐泛着红光,天山脚下一群骏马正在奔驰……这件名为《火焰映古木 宝马出天山》微雕作品构思奇特,再现了大美新疆奇景。邹溪回忆,这块鸡血石的血色在石料右上方,且坑洼不平,将石料买来后,多年都没有创作灵感。偶然间,他想起了新疆火山,于是在鸡血石下部雕刻了一群马,中景雕刻胡杨木,远景利用鸡血的红色点题,同时微雕一篇欧阳修的《秋声赋》,把古人对秋的感悟用火一般的天山壮美进行诠释。
“熔古今为一炉,汇微雕书画于一石”的独门绝技在邹氏父子的微雕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们用刻刀、刻针将大漠孤烟、塞上明驼、一川碎石、西风烈马、天山明月等丝路文化展示于方寸玉石之上,为作品注入了灵魂。为此,父子经常去观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还走遍天山南北,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此外,他们还从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获得很多滋养。目前为止,父子合作创作约500幅作品。邹溪说,虽然父亲因年龄大,视力不好,大多是自己来操刀,但父亲会在旁指导,令作品有更多的表现意义。
石刻微雕作品从大处入眼,精微雕刻,每平方厘米200余字的微雕,或篆、或草、或行、或楷,石中画、画中书,浑然一体。这些常人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字是怎么刻出来的呢?邹溪说,刻这样的微小字是不用眼睛看的,只是凭靠熟练和感觉。每创作一件作品前,他都要把所刻的诗词歌赋熟读背诵,抄写好多遍直至准确无误才下刀,最大程度减少出错。用他的话说,整个创作的过程“如履薄冰”。
秉承了父亲的专注和对石刻艺术的热爱,多年来,邹溪潜心投入微雕艺术创作中,他们的作品极富国画风骨和金石韵味,被知名人士和收藏家收藏。在其工作室展柜上,摆放着20厘米高的石头微雕作品《金刚经》,6000多字布局奇巧,字体遒劲,气韵生动。“《金刚经》雕刻时要很用力,速度也要均匀,这件作品用时3年创作完成。”另一件作品《九仪昆仑》,历时5年精心打磨,获得2013年“新艺杯”新疆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
这些年,邹氏父子除了创作外,还去学校等地传授这门技艺,出版了《读石心悟 邹氏父子石刻微雕作品集》。“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我们不仅要精进自己的技艺,还要把这项技艺传承好,让传统工艺走进人们的生活。”邹溪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