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广告 2023年10月26日

“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深处的气象站

  于田县气象局气象保障人员在清理达里雅布依新村自动站观测场内积沙,防止积沙过多掩埋观测设备。崔子璇摄

  达里雅布依村在哪儿?在我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肚脐眼上”。

  这里被无尽黄沙包围,被称为我国最难抵达的村落,甚至曾因与外界距离太远,与世隔绝几百年,被称作“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在这沙海深处建气象站吗?是的。

  有人的地方必须有气象站守护。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决定在达里雅布依新村和老村建设三个全要素气象观测站。一方面,是为了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沿昆仑山北坡建站,能够支持塔里木河流域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这得多难啊?

  确实并非易事,想进入这个村庄,建起气象站并维护好,除了跨越广袤沙漠,还需要付出更多。但值得。

  今年九月下旬,于田县气象局的四名气象保障人员,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深入大漠,前往达里雅布依新村、老村,对今年在那里建好的三个全要素气象站进行维护。

  金秋,车子在沙漠里沿着通向达里雅布依村的方向驶过起伏的沙丘,黄沙漫天。阵风卷起的细沙在沙丘上“匍匐”,将平整的沙漠塑造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沙梁接连云天。

  “令人胆寒。”于田县气象局副局长汤博的感受与美丽无关。

  9月19日,国庆前夕,汤博带领气象台台长杨重祥和预报员文国前、李永靖四人组成维护队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大漠深处。达里雅布依村的冬天很快就要到来,他们得抓紧时间维护三个全要素气象站。

  汤博的感慨来自建站时的亲身体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维吾尔语意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那里干燥、酷热、严寒、昼夜温差大、蚊虫毒性大……”

  回想建站时,达里雅布依村满目沙子,但一粒沙子都没法用于建站。建站所用的沙子、石头都从县城购买运输,加之选址都在沙漠深处,重重沙山阻隔,车辆无法到达,三个站所用材料都依靠肩扛人背。三伏天里,他们在气温超过40℃的沙漠里施工,隔着鞋底,超过50℃的黄沙依旧灼热。每天都有人中暑。

  细细的沙子无孔不入,“大家的嘴里、耳朵里和鼻孔里都是沙子,回家洗个澡,下水道口也都是沙子。” 汤博说,最困难的还是下挖基础,沙子自行回填速度比下挖的速度还要快,90厘米的基础,他们硬是挖3米宽才能完成浇筑。这3个站,足足建了两个多月。这次去达里雅布依村维护气象站,他们做足了准备。9月18日23时许,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县气象局的院子仍然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分头准备物资,车上,除了常规维护和检测工具外,还有卫星电话、牵引绳、一大桶汽油、急救药物和五箱矿泉水。

  准备工作虽然充分,但困难还是超出想象。

  2017年和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先后进行了两轮搬迁。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个达里雅布依村,一个是距离县城150公里的老村,另一个是距离县城91公里的新村。

  新村站点维护比较顺利。但老村站点却“找不到了”。

  从新村到老村60公里的路,都在沙山遍布、坑洼不平的沙漠里,没有固定道路,虽然看起来不远,但即使是性能再好的越野车也得5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波澜起伏的沙海里,看似都可通行,但流沙隐藏下的沙窝随时可将车辆吞入其中。

  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达村子已是19日21时许。问题出现了。

  老村观测站建在河道对岸的沙包上,沙漠里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的标志。“一种混沌感”让杨重祥面露困惑,“触目可见的是灰土、沙丘、蜿蜒的河流、胡杨金黄、枯萎的灌木和羊群。”从老村原乡政府出发,维护队伍按照卫星导航,沿着河道驱车十余公里,在周围转了十多圈,怎么也找不到气象站。

  手机没有信号,一切都回到原点。河道已被洪水冲刷并改道,找不到当初建站时留下的痕迹。北斗定位系统显示气象站就在附近,车辆在树林里穿梭,也看不到气象站的踪迹,只能用无人机查看,但终因卫星信号太弱,无人机飞行800米报警自动返航。

  只剩下唯一的办法——找当地村民带路。但村民都迁至新村,留下的牧民零星分散在广阔的绿洲地带。为了节省油料,维护队伍兵分三路分头徒步去找站,并安排一名司机到附近找牧民。直到20日13时许,终于在20多公里外找到了牧民,牧民带着维护队伍才找到了气象站。

  加盖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清洁百叶箱和温度湿度传感器……这是各单位维护气象站常规动作,但在达里雅布依村,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比如,他们得将观测场内的沙子清理干净,汤博说,每跑一趟气象站做维护回去必定腰酸背痛,几天都缓不过来。

  好在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虽然沙漠里冬季没有大的天气系统,但冬季沙漠里会不会降雪、气温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了解,都对当地发展种植业、保障牧业安全很重要,特别是对沙漠固碳和近年昆仑山北坡降水气候机理研究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汤博说。

  他们深信,这一切辛苦是值得的。“死亡之海”的深处,气象数据正源源不断被获取,被传递到于田、和田、乌鲁木齐、北京甚至更多更远处,它们将被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乃至更多领域,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  崔子璇  赵晓妮

  据中国气象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