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2023年11月01日

四十年治沙路:

昔日黄沙遍地 今朝绿树成荫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俯瞰图。

     10月30日,策勒沙漠研究站工作人员取土采样,分析骆驼刺根部水份状况。

  四十年沧海桑田,一代代策勒人战天斗地与沙海进行着顽强斗争。从昔日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人进沙退”,如今的策勒大地,一处处村庄被绿色环绕,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当地农牧民也依靠防风治沙和科技转化走上了致富道路。

  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几十年前,这里曾一度被沙漠吞噬,策勒县被迫三次搬迁。为减轻风沙带来的危害,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批批科研人员来到这里,建起了沙漠研究站,开始了与沙漠的较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在风沙危害治理以及荒漠化植被修复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从刚建站时,沙漠距离策勒县城仅1.5公里,到现在流沙前沿已经退后8公里,并且通过科研成果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几代人辛勤科研成果普及推广下,策勒县策勒乡西北靠近沙漠边缘的村庄,都被人工林、灌木林、骆驼刺、红柳、梭梭等绿色植被以及农田所覆盖。在治沙站周边,防护生态植被林系统覆盖了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这里还搭建了防护林塔基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观测研究平台,拥有标准气象观测场等设施设备。

  策勒沙漠研究站建站40年来,开展沙漠植被防护以及防护林学相关的研究。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他们投身沙漠植被与防风林科研,从而使策勒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格局。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进一步将沙漠前沿的防沙体系丰富完善为沙漠—绿洲过渡带综合防护体系,并在过渡带建立了“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体系。在近万亩试验示范区中,小麦单产提高65%,棉花单产提高48.4%。策勒沙漠研究站加快了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策勒沙漠研究站工作人员托合提日介普·图尔荪说:“我是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人,这里以前自然条件很差,刮风多,基本上是一个星期有四五天刮沙子。以前我家的农作物玉米、棉花、小麦就是因风沙伤害,产量一直不高。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后,开始种植防沙、治沙植被,流动沙丘固定了,风沙天气也减少了,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种植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以前搬走的农民,现在又搬了回来,他们种植红枣、核桃、棉花,然后再养羊、养牛,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在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成果推广下,策勒县曾经险些被沙漠吞噬的村庄周围,大都被绿树环绕,处在风沙前沿的38个自然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当地农牧民还通过种植经济林等生态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在沙漠研究站的帮助下,策勒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防风治沙体系:沟河堤坝在最前端拦截流沙;低矮灌草紧随其后就地固沙;人工灌木林、窄带多带防风林对风沙进行双重阻截;经济林果带调节气候,助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沙漠和谐相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策勒沙漠研究站副站长薛杰说:“策勒沙漠研究站建站以来,历经四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围绕科学防沙治沙,再到科学用沙,已经筛选出防沙治沙植物二十多种,恢复绿洲边缘天然植被25万亩,风沙前沿后退8公里,风沙天气由原来的270天,下降到现在的126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

  潘宝民 李利富 张廷为 郭东风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