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4年06月13日

行走在戈壁深处的烽燧看护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5月26日7时多,穿上黑色冲锋衣,戴上帽子与口罩,全副武装后,尉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野外文物看护员吾甫尔·库尔班就驾车出门了。

  沿孔雀河北岸一路前行,越野车穿越戈壁、大漠、沙滩、盐碱地……90公里车程后,吾甫尔来到位于尉犁县东南方向的罗布泊荒漠无人区。不远处,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屹立着一座梯形的烽燧。踩着脚下的碎石,避开拦路的红柳枝,吾甫尔徒步向高处攀爬,如同往常一样巡护烽燧四周的情况。

  “这是唐代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高约9.8米,修筑于孔雀河北岸的一处椭圆形红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军事设施。”吾甫尔说,尉犁县有62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包括11座烽火台)和营盘古城遗址,这些都是他和同事巡护的对象。

  1996年,学习地理专业的吾甫尔大学毕业,成为尉犁县一名看护员。第一次踏入孔雀河流域巡护时,这片无人区便给了他“下马威”,“当时我惊呆了,站在烽燧上眺望,四处都是戈壁荒漠,没有人烟,也没有信号,寂静得只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孔雀河烽燧群自营盘古城遗址以西沿孔雀河北岸呈东南—西北分布,烽火台最小间距为5.5千米,最大间距为22.7千米,分布线长达150千米,与丝路中道高度叠合,是丝绸之路楼兰道上走向清晰、相互关联并形成系统的军事预警设施,更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王朝之间的重要载体。“巡护11座烽燧下来,最少也需要一两日,有时遇到突发情况,一周都回不来。”吾甫尔说。

  巡护工作是个苦差事,更何况大多数烽燧地处罗布泊荒漠无人区,春夏蚊虫肆虐,秋冬酷寒难耐,昼夜温差大,被新疆考古界称为“上甘岭”——环境最艰苦的地区之一。“我记得有一次巡护途中,刮了一场大风,风中夹杂着沙粒,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只能捂住口鼻躲在沙丘后。等大风过后,我们手脚并用地爬起来,发现很多沙包完全变了模样,原先的路消失了,只能通过观察地貌和植被来辨别方向。”吾甫尔说。

  除了巡护工作,这些年,吾甫尔还多次参加考古挖掘任务和流散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吾甫尔也参与挖掘工作,“当时为了方便工作,考古团队在烽燧附近搭起临时营地,靠近河边,蚊子多,个头又大,经常一觉起来,满身是包。我们还要定期去90公里外的县城买菜、水等生活用品。烽燧四处都是盐碱滩,一脚下去一个坑,车来回走几次,车辙就压出了松软的凹槽。没办法,只能去河边割下芦苇,扎成捆、铺在路上,车才能开出去。”

  2022年3月31日,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得知消息后,他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围着烽燧转了一圈又一圈,仿佛看不够一样,“小时候觉得这些就是残缺破烂的土堆、断墙,一点都不起眼。参与挖掘保护工作后,看专家们一点点揭开历史,现在我越来越明白它们的宝贵。”

  当年5月,吾甫尔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为进一步增强新疆文物安全防护力量,自2017年起,自治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队伍,负责重点野外文物日常巡护。像吾甫尔这样的看护员,尉犁县有17位,常年忍受孤独,与风沙为伴,守护着烽燧。

  据新疆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