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广告 2024年06月27日

盐碱地试种新品种小麦喜获丰收

破纪录,亩产775公斤!

  大型收割机在育种基地麦田里收割小麦。   地区融媒记者 李江江摄

  地区融媒讯  (记者  李江江  姜亚文  阿卜杜合力力)6月下旬以来,由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共同打造的二二五团小麦育种基地迎来首个丰收季,经测产验收,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京优1号”小麦新品种平均亩产达775.32公斤,刷新和田当地小麦高产纪录。

  日前,记者在小麦育种基地看到,大型收割机正穿梭在120亩的麦田里,按小麦品种抓紧收割、脱粒,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兵团第十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验收组,正严格参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育种基地展示示范的小麦新品种进行测产验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胜全说:“我们现在测产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选育的丰产抗逆型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经过前期的比较鉴定,并且在南疆进行了初步测试之后,去年10月在二二五团进行了规模化的展示种植。”

  经过现场测量收割面积、机械脱粒、称量、水分测定等环节后,专家按13%标准含水率计算,精准测算出小麦亩产产量。其中,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京优1号”小麦新品种亩产775.32公斤,刷新和田当地小麦高产纪录。

  “这块地新开荒没有几年,土壤条件不是特别好,盐碱度3点多,PH值8点多,土壤肥力也比较差,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这么好的产量是非常不容易的。”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其江说。

  该育种基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育种田是典型沙土盐碱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缺乏、风蚀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2023年,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在受援地大力发展种业振兴,联合二二五团改良盐碱地,打造了120亩小麦育种基地,并于当年10月从北京引进试种了超630份高产抗逆优小麦新材料新品种,集成配套了精细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绿色飞防等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打造了和田地区高标准规模化小麦育种基地。

  北京市援疆干部高建刚说:“小麦育种试验基地建设主要由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提供了小麦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必要的农资支持,种植的收益归二二五团的种植大户所有。今年第一年的试种是非常成功的。”

  好种加持,加上专家指导,如今,昔日盐碱地变良田。良田配良种,亩产破纪录,种粮大户和当地干部心里乐开了花。

  “我们以前都不愿意种小麦,滴灌、农资等前期投资大,而且亩产就100多公斤,去年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给我们免费提供种子、铺设滴灌,邀请北京专家全程给我们手把手教技术,现在大丰收了,我们特别开心,非常感谢北京援疆干部。”二二五团三连干部艾山·阿不都克力木说。

  2022年,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还启动了航天育种项目试验,联合和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筛选了小麦和玉米的优质种质资源,送上太空进行为期四个多月的航天搭载和空间诱变实验后返回地面,经筛选培育,于2023年首次落地和田,当年10月,小规模试播了航天小麦,这两天陆续成熟。

  北京市援疆干部高建刚说:“航天育种小麦实验在顺利开展,目前正在进行新材料的选育鉴定阶段,预计三到五年,我们就能够选出更加适合、更加优异的小麦新品种。接下来,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两粒种子’工程的框架和规划下,我们计划扩大实验示范面积,进一步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筛选更加适合和田地区的小麦品种,挖掘小麦单产增产潜力,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