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如何塑造关系到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正确阐明新疆历史,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事关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如何塑造关系到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正确阐明新疆历史,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事关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过去一个时期,新疆“三股势力”猖獗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的认同问题没有解决,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根本支撑,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史观突显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从整体认识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二,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把握好“四大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第三,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认清文化润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涵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其核心是强调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一个集合的单数概念,但在有的文件文本上用了“中华各民族”的表述,变成了多数概念,这一表述是不妥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消解作用。文化润疆不单单是文化领域的工作,其核心是政治认同问题,要始终把文化润疆作为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尤其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要解决公民都能说国家通用语言和以现代文明生活为导向的问题,要解决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文化润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都是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第四,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认知高昌回鹘的文化内核是儒释道传统。回鹘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回鹘人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研习中华语言和文化。不仅《周书》载有高昌流行儒学经典:“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而且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多种童蒙读物译本以及回鹘文《春秋》《论语》《舜子变》等译本。回鹘佛教受汉地佛教影响最大,几乎把《大藏经》的主要经典都翻译为回鹘文,《观无量寿经》的回鹘文译本是韵文的,还押头韵,而汉文《观无量寿经》是散文体的。宋元之际,回鹘人有对佛教圣地朝圣的习惯,佛教洞窟中310多条回鹘文朝圣者题记是对圣地朝圣的记录。吐鲁番发现的回鹘文献就有道家讲八字命运的内容:“金命的人白而富,木命的人青而富,水命的人黑而富。”回鹘文《易经》译本至少有两个版本,回鹘文《玉匣记》《管子》译自汉文道家文献,胜金口石窟发现有回鹘文二十八宿的写本和壁画。可以说,中华文化的结构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回鹘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和属性。
第五,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塑造“合一共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和“共命”是两个价值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内核。“合一”既是基础条件也是方向动力。文化上的“合一”意味着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政治上的“合一”是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的“合一”指通过发展和共享资源实现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精神上的“合一”是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共同追求,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共命”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命”体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一是共同面对挑战。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问题等挑战时,中华民族能够凝聚一心,共克时艰;二是共同分享成果。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共同承担责任。每个成员都有责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合一”和“共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一”是共命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的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共命”是“合一”的目标,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
总之,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石,是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的筑基工程。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必须塑造“合一共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