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3月26日

天津援疆教师张绍菊:

“援疆不是选择题,是教师使命的必答题”

地区融媒记者 李凌燕 牛斌

  

  张绍菊为学生鼓劲加油。 资料图片

  今年54岁的天津援疆教师张绍菊,在地区第二中学的讲台上,用粉笔架起津和两地的教育桥梁。两年间,她经常辅导学生至深夜,用爱心点燃学生梦想。张绍菊爱岗敬业,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在她看来,“援疆不是选择题,是教师使命的必答题。”

  张绍菊是天津市瑞景中学高级教师。2023年8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和田参加援疆工作。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始终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张绍菊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班级里辅导至深夜。

  2023年11月的一天夜里,张绍菊辅导完功课往宿舍走,不慎将右脚扭伤。医生建议她打石膏带固定器,校领导也批准她休息。但是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选择保守治疗,拖着伤脚仍坚持工作,没耽误一节课。

  一年多来,张绍菊先后担任高三年级两个班、高二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她深入了解学校物理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创新提出“分层教学法”。她把自己“拆解”成多重角色:为成绩突出的学生设计“进阶物理题库”,带成绩达标的学生用强化基础题型,给基础薄弱学生开设“午间加油站”。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大家的速度,张绍菊就利用课间、午间、晚间给他们辅导。很多时候都过了饭点,但是看到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她就开心,干劲满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24年高考中,张绍菊所在的班一本上线率100%、录取率100%,刷新学校纪录,多名学生被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

  作为援疆教师,张绍菊深知短短一年半时间,仅靠“输血”不能完全解决教育薄弱之困,根本还是要在“造血”上下功夫。

  张绍菊与本地教师米日班结为师徒,也主动帮助教师刘燕,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学生互动、课后反思她都倾囊相授。米日班做汇报课时,张绍菊针对整节课重难点分析、结构设计、每一环节过渡的设计等都手把手指导,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为了上好公开课,她与刘燕一起打磨课件到深夜。付出就会有收获。米日班获得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刘燕更是获得2024年“津和杯”教师基本功大赛地区级三等奖。

  “张老师让我领悟,物理课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点燃好奇的火种。”米日班说。

  此外,作为物理教研组长,张绍菊积极组织援疆物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参加听评课、讲座、培训等活动,与本地教师共研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现资源共享,携手共进。她先后获得“优秀援疆干部”“优秀援疆教师”称号。

  在学生眼中,张绍菊既有老师的严厉,也有妈妈般的关怀。这位“天津妈妈”总有掏不完的“宝贝”:百日誓师时,每人收到一支刻着“锲而不舍”字样的笔;学生伊敏江的书包里,悄悄多出一套《高考三年模拟题》……“知识能带你们翻越人生的昆仑。”她在笔记本上写给孩子们的话,被争相传抄。

  面对“图什么”的疑问,张绍菊指着教室墙上的标语微笑:“图孩子们眼里有光,图这片土地未来有希望。”

  “教育不是一场‘支教’,而是一生‘共育’。”在张绍菊的字典里,“教师”二字重若千钧。她以知识为火种,点燃和田学子的人生梦想;以情感为纽带,串联起津和两地的教育薪火。风沙会模糊足迹,但这位“天津妈妈”用爱刻下的教育印记,将永远镌刻在边疆教育的年轮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