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思辨与重置——新疆美术馆2024年度收藏汇报展”吸引了众多目光。
本次展览特别之处在于,首次展出了经过精心修复的过往藏品,这凸显了美术馆在接收艺术家捐赠作品后更为重要的职责担当——作品修复维护与妥善保管。
其实,艺术品在岁月流转中常面临材质老化、画面受损等问题。新疆美术馆针对部分馆藏作品开展系统性修复工作,通过科学检测分析材料老化规律,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对虫蛀、颜料剥落、结构变形等问题进行可逆性干预,逐步恢复作品的可展示性与历史原貌。这些修复工作不仅是对藏品的复原,更是连接艺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新疆此前没有专业的美术修复中心。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作品在艺术家或家属手中时已非完整状态,存在残破、色层剥落等问题,我们收藏后首要工作便是进行保护性修复。”新疆美术馆典藏部(修复中心)主任殷杰解释,“我们采用当下学术界认可的可逆性修复方式,为未来藏品的保护和处置预留足够空间。”
事实上,该典藏部(修复中心)每年还会对所有藏品进行材质技术检测,如同给作品做“体检”,目的是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运用妥善方法维护。
美术修复是系统工程,一件油画作品材料丰富多样,创作过程形成的多层结构颇为复杂。通过修复,褪色的笔触被谨慎恢复,破损的肌理通过补全延续叙事。
而美术修复师则是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丰富知识的职业。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并在北京进修过的汤兆祥,已和同事修复过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新疆美术作品。“很多是上大学时如雷贯耳的艺术家的作品,如今亲手修复,那种历史责任感很强烈。有些画家已去世,他们的作品不可再生,修复时也无从咨询,挑战性很大。”他说。
汤兆祥如数家珍般讲述美术作品修复过程:一些作品画面龟裂严重,颜料层大面积起皮、开裂甚至脱落,导致画面完整性受损。修复时,重点针对龟裂区域,需要通过加热水性鲟鱼胶加固颜料层,修补脱落部分并清理表面污渍,以恢复其整体视觉效果并延长保存寿命。
对于需要裂口拼接的织物类作品,则首先要恢复其原有的编织模式、经纬密度和线条间距。为使修补更耐久,需最大限度恢复受损区域原始张力,这就需要对织物结构做深入测试和实验,制定具体有效的修复工艺。
而补色环节则涉及将缺失或损坏的颜料重新整合,使其与原画作剩余部分状态一致。即使是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上光,也是很有讲究的。这要求修复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定每幅作品是否使用上光油、采用何种类型及应用方式。上光油能改善光泽度和饱和度,让旧画重焕光彩,被称作画作的“复活剂”。
展厅里,观众们轻轻踱步于一幅幅修复后的作品前,目光在细腻的笔触与鲜活的色彩间流连。看着颜料层剥落处经修复后重归完整的线条,人们忽然发现,那些曾在岁月中模糊的垦荒身影、泛黄的生活图景,正透过修复师精心修复,以更清晰的姿态与当下的目光相接。每一件被修复的艺术品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向驻足凝视的观众诉说着关于这片土地的温情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