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看到来往的游客,同事小艾有点抹不开面子。苏雪璐拉着她的手,一脸真诚地对游客说:“您好!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能帮您介绍一下大巴扎吗?”得到游客同意后,苏雪璐向小艾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受到鼓励,小艾清了清嗓子,开始给游客讲解。
36岁的苏雪璐是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看着眼前神情紧张的小艾,苏雪璐好像看到了6年前的自己。彼时,通过层层选拔,她由一名社区干部成为“大巴扎旅游文化推介形象大使”,讲解新疆国际大巴扎是她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乌鲁木齐是众多游客进入新疆的首站,新疆国际大巴扎成为必访之地。2018年8月,大巴扎步行街正式运营,集中展示了新疆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味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歌舞等。依据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理念以及定位、业态的不同,分为A、B、C三个区域,即文创文旅和非遗项目街区、品牌时尚街区、美食街区。这样一来,游客们从紧赶变成了漫步。
“讲不好,会让游客对新疆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望着焕然一新的大巴扎,苏雪璐倍感压力。2019年10月的一次讲解中,即便对大巴扎的改造规划烂熟于心,但游客的一个提问,还是瞬间打乱了苏雪璐的节奏。虽然完成了讲解,但苏雪璐心里并不是滋味,她暗下决心,多学习。
从那之后,苏雪璐开启了“魔鬼训练”。白天,她穿梭在大巴扎的每个角落,仔细观察不同区域的建筑细节,和商户们唠嗑,收集美食背后的故事,体悟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夜晚,她独自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讲解,纠正每一个发音、每一个手势,记录每次讲解的时长,精心调整内容节奏。
为了给游客带去更优质的体验,苏雪璐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将大巴扎的前世今生、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融入讲解之中。一次,一位游客听完她的讲解后,竖起大拇指说:“姑娘,你的讲解,让我们对大巴扎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深刻体悟。”这番认可,让苏雪璐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她提升讲解水平的决心。
游客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大巴扎的关注点也不相同。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苏雪璐开始细心观察不同群体的兴趣点:有的游客钟情于建筑美学,对着穹顶雕花和彩色琉璃瓦驻足良久;有的游客痴迷于民俗风情,总爱追问艾德莱斯绸纹样里的寓意;还有的亲子家庭,孩子跑来跑去看摊位上的手工乐器,家长则忙着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瞬间……她将讲解内容拆分成“历史人文版”“美食探秘版”“亲子互动版”等不同版本,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切换讲解重点,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情感共鸣。
苏雪璐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听讲解,更渴望参与其中。于是她联合商户推出“跟着讲解员逛巴扎”的深度体验活动。每次讲解结束,她会留出时间邀请游客分享感受。有位来自意大利的背包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你不仅带我们看了大巴扎,更让我们触摸到了这里的心跳。”
细节的打磨,让苏雪璐的讲解不是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对话。她常对年轻讲解员说:“每个游客眼里的大巴扎都是独特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打开方式’。”在她看来,讲解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架起理解的桥梁——让远方的客人走进新疆的同时,也让新疆的年轻人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2024年7月,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有了新职务的苏雪璐面临的工作不再是单一的讲解,还要组织一些特色文化活动、为商户纾困解难等。
此刻,看着小艾逐渐进入状态,苏雪璐欣慰地笑了。她知道,传承讲解事业的接力棒,正稳稳地交接到新一代手中,在每一次热情的讲述里,新疆的独特魅力将会传播得更远。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