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5年04月18日

面塑匠人用指尖“复活”龟兹千年魂

  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怀元辰,用一双巧手将面粉与糯米粉变化为栩栩如生的作品。

  在新疆非遗传承的舞台上,面塑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怀元辰,用一双巧手将面粉与糯米粉变化为栩栩如生的新疆风土人情图景,从复刻龟兹石窟壁画到跨界融合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他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探索非遗的传承之路。

  2009年,怀元辰因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面塑技艺。彼时,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结识了在公司从事设计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那鼎浩。在其位于乌鲁木齐市7坊街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工作室中,第一次看到那些生动的面塑作品,他便被深深打动,自此开启了面塑的学习和传承之路。“我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但条件有限未能专业学习,面塑让我重拾对艺术的追求。”怀元辰说。

  一团掺了糯米粉的面团,经他手揉捏、塑形,点、切、刻、划后,成了龟兹壁画中菩萨特有的眉眼、衣袂的褶皱,甚至指尖缠绕的璎珞。旁人看来枯燥的“玩面活儿”,他坚持了十几年。从广告人转型为非遗传承人,从复刻石窟造像到跨界开发文创,怀元辰说:“面塑是一门‘修心’的手艺,考验耐心,得用不完美的手工,尽可能留住最完美的文化温度。”

  谈及新疆面塑,怀元辰认为有两大特色:一是题材聚焦新疆风土人情,如巴扎、驼队、石窟艺术等;二是材料因地制宜,因新疆气候干燥,需调整面粉与糯米粉比例,以确保面团柔韧不裂。“面塑非遗技艺全国都有,北方面塑古朴、粗犷,南方细腻、精巧,而新疆的面塑作品则更关注用作品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他解释道。

  2018年,怀元辰参观克孜尔千佛洞时,目睹壁画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残缺与流失,萌生了用面塑复刻龟兹石窟壁画的念头。他耗时数月,以龟兹壁画最精美的代表作之一——库木吐喇石窟穹顶的十三尊菩萨壁画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面塑作品。“这幅壁画的细节很丰满,创作时每个细节都需极致把控,衣纹、表情……一件作品做完,脖子都僵了。”怀元辰坦言,面塑不仅是一种非遗技艺,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怀元辰尝试非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他与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合作的《丝路魅影》,将面塑驼队与1.4米长的渐变咖色羊毛毡融合,展现沙漠的苍茫与生机;设计的“神气龙仔”“孙小圣”等面塑作品销量火爆;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开发的风车造型冰箱贴,同样很受欢迎。“非遗作品的文化温度是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原因。”怀元辰说。其创立的乌鲁木齐元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为核心,聚焦非遗进校园、非遗活态传承、艺术创作与文创开发三大内容,致力于推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文/图 

  据新疆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