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5年04月21日

这三个新疆非遗工坊何以入选“国字号”

  4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新和县的“民族乐器:都塔尔奏响就业增收新乐章”、和田市的“艾德莱斯绸:用绚丽色彩让丝路生花”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土陶烧制:烈火中的火热传承”3个案例入选。

  “这三个案例入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传统技艺守正创新、就业增收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综合推动的结果。三个案例鲜明的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典范。”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罗静说。

  新和县加依村是民族乐器制作特色村,素有“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美誉,主要生产都塔尔、萨塔尔、艾捷克等十余种乐器,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已有300余年。2020年,该村设立嘉音手工乐器制作非遗工坊,以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为核心,通过构建“农户+合作社+工坊+村委会”的协同模式,将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转化为产业动能。

  “目前,非遗工坊已开办非遗技能培训班6次,培训各类人员700余人,有效解决了技艺传承的人才断层问题。”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管理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李文兵说。如今,非遗工坊已累计带动全村254名劳动力从事手工乐器制作,吸纳就业164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合作社年销售产值达到1800万元,市场份额占全疆手工乐器制作的70%,印证了非遗资源向经济资源的有效转化。

  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非遗工坊的实践,则体现了非遗传承中沉浸式体验的创新价值。2023年5月成立的这个非遗工坊,通过设立土陶技艺馆,将选土、塑形、烧制等工艺环节转化为可参与的文旅项目,让传统技艺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实现活态传承。这种“非遗+体验”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更通过商业运营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土陶制品从生活器具向文化创意产品升级。

  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织染非遗工坊的入选,则彰显了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该工坊通过扶持老手工艺人、举办培训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等方式,确保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得以延续。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手工艺人勇于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艾德莱斯绸的设计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让艾德莱斯绸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变。

  “吉亚丽人非遗工坊以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为核心,构建了艾德莱斯绸‘传统文化体验+现代产品设计’的旅游观光模式,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产品。”和田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玛买尔娅木·热米扎说,通过非遗工坊的展示和生产活动,不仅让游客和当地群众深入了解了艾德莱斯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还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目前,新疆非遗工坊建设已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全疆10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印证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非遗工坊犹如文化火种,既照亮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之路,又点燃了各族群众增收的希望之光,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疆样本”。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据新疆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