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作家赵光鸣在接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其长篇小说《伊吾河穿过群山》创作背后的艰辛历程,阐述了红色主题在当代文学中的精神价值。
这部小说2021年6月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疆人民出版总社策划推出,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它以独特的文学视角,生动再现了1950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战例——伊吾保卫战。书中既有对碉堡争夺战的工笔细描,也有对雪域山川的诗意刻画,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学感染力交织成篇。
在创作中,赵光鸣巧妙地从“二连”先遣队刘景德、吴小牛四人小组征购大畜、置办农具的情节切入,将故事自然融入“九二五”通电、新疆和平解放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中。
随着故事推进,正反面人物次第登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描绘层层展开,矛盾冲突逐步升级,为后续的激烈战斗埋下伏笔。作品通过以小见大与全局性关照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开阔的格局。
谈及创作初衷,赵光鸣表示,此前虽有关于伊吾保卫战的纪实,但以长篇小说形式呈现尚属首次。然而,这部作品的诞生并非易事,创作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史料的匮乏,“当事人大多已离世,留下的只有姓名和籍贯,连一张照片都难寻。”
为了让这部作品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赵光鸣在创作前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准备工作。他花费近两个月时间,广泛研读伊吾保卫战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哈密丰富的地理风貌与历史背景,探寻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众多人物的生动事迹。
尽管已年届七旬,赵光鸣仍亲赴伊吾县展开田野调查。在伊吾烈士陵园,他长久凝视墓碑上模糊的名字;在碉堡旧址斑驳的弹痕前,他试图触摸时光深处的枪炮声。为还原战地环境,他多次往返淖毛湖、下马崖等关键地点,甚至冒着风雪登上胜利峰。“对这本书起到点睛作用的,就是我登上伊吾保卫战主要制高点——胜利峰时的顿悟。后来在写作中,很多内容都是自己流着泪写出来的。”赵光鸣回忆道。
小说从开始创作到完成,赵光鸣耗时一年多。在书中,他选择为百余名战士“重建”人生履历。“每个名字背后都该有温度。”他如此解释创作理念。
面对“当下为何更需要向年轻人推荐红色书籍”的提问,赵光鸣的回答掷地有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明白该往何处去。书里那些20岁上下的战士,和今天的年轻人本是同龄人。他们用生命换来山河无恙,这份精神遗产永远不该被遗忘。”
正如小说尾声部分那句感动无数人的话——“伊吾河水日夜奔流,冲刷着岩石,却冲不走刻在山崖上的名字。”当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匠心雕琢红色题材、当年轻一代在文学中触摸信仰的力量,英雄史诗便获得了永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