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7月04日

北京援疆教师邬津:

在有限的援疆期发挥无限的光和热

地区融媒记者 古丽阿亚提 杨祝

  北京援疆教师邬津指导学生读好书。地区融媒记者 杨祝摄

  七月的新疆和田学院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来自北京的援疆教师邬津正专注地批改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透过玻璃,“新疆和田学院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宣传语格外醒目,这里见证着邬津在这片热土上的教育耕耘。

  扎根和田 践行使命担当

  2024年10月来到和田,200多个日夜,邬津以“起步即冲刺”的实干担当,在新疆和田学院的校园里,诠释着援疆教师的使命。

  翻开邬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教育援疆,核在立德,重在树人。把首都的先进工作理念,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和田大地,用心浇灌,静待花开”的话语,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行动的指南。作为北京援疆指挥部地直教师工作队党支部宣传委员,他深知思想引领的重要性。

  在党支部书记付兴锋的带领及援疆教师团队领队张增田的指导下,邬津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积极维护团队团结,主动担当奉献。他参与“援疆践悟”专栏建设,协助召开援疆教师团队周例会,推动“援疆动态”撰写。2025年新学期,他主动承担起团队内部事务的提醒提示工作,正如他所说:“这不仅是为了效率,更是想营造一种‘人人都是主人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时间掰碎了用,才能不负此行。”

  在分管领导外出学习的关键时期,邬津主动跨科室挑起招生办和心理发展指导科的业务重担。深夜的办公室里,他伏案疾书,起草的《2025年招生宣传工作方案》,首次创新构建了“线上 + 线下”立体宣传矩阵。他牵头制定的《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要点》,成为学院应急处置的“标准指南”,字里行间满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对安全底线的坚守,也让学生工作部部长孙栢川由衷感慨:“邬老师身上,有股韧劲儿和担当。”

  融合创新 转化北京经验

  邬津明白,援疆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为了将“北京经验”转化为符合和田本地实际的“和田方案”,他深入二级学院、学生宿舍进行调研,以“小学生”的姿态倾听师生的声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和田师生的困惑与期盼。

  基于调研,他提出“六个再”工作思路,为学工队伍体系革新打开局面;融合疆内外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经验撰写的建议报告,为学工队伍建设提供长远助力。依托北京后方优势资源,搭建线上培训平台,实现全院学工干部与《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云端”同步研修。当看到两地老师在屏幕上热烈交流时,邬津眼中满是欣慰:“那种‘天涯若比邻’的共鸣感,让我觉得所有的协调努力都值了。”

  授人以渔 培育本地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理念和方法,培养一支过硬的本地队伍,这才是援疆的深远意义。”邬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传帮带”本地青年教师过程中,他创新“案例工作法”,通过示范课和专题研讨,手把手带出两名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倡导的“走动式管理”,让学工干部走进宿舍、课堂,真正贴近学生。学生科干部景江感慨:“跟着邬老师,不仅学到实用的教学技巧,更明白了如何把思政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

  站在新疆和田学院新植的胡杨林旁,邬津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曾经羞涩腼腆的学生如今能自信主持班会。刚刚建成启用的学工部网站,投稿积极性和新闻阅读实现“双提高”。这些变化,都是他援疆工作成果的生动写照。

  “邬老师自开展援疆工作以来,始终全心投入学生工作部的建设与发展,在工作中彰显出强烈的责任担当,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搭建京和两地教育协作桥梁。”孙栢川说。

  邬津和一批批援疆教师怀揣赤子之心,将智慧与情怀融入边疆教育沃土。邬津说:“我将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立足岗位职责,在有限的援疆时限内发挥无限的光和热,尽全力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学工干部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