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融媒讯 (通讯员 韩丽 阿卜杜哈力克 罗克曼)随着土壤改良与特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和田县塔瓦库勒乡2000亩沙漠红薯近期陆续进入采收季,不仅让荒漠披上“绿装”,更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塔瓦库勒乡卡尔墩村紧邻沙漠,沙质土壤疏松深厚、全年日照充足,独特的自然条件为红薯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2024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种植户张小光以每亩400元的租金,集中流转本村17户村民的1000亩贫瘠农田,种植冰激凌红薯、普薯32号、紫薯等优质品种,当年便实现丰收。今年,在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全乡红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再度迎来丰产季。
9月9日,塔瓦库勒乡卡尔墩村的红薯种植基地里,农机轰鸣作业,穿梭在田垄间,将一垄垄饱满的红薯翻出地面,经自动筛土后均匀铺撒在田间。村民紧随农机身后,分工协作,熟练地分拣、装袋,欢声笑语与机器声交织,绘就出一幅热闹的秋日丰收图景。“今年是第二年种植,亩产达到3000公斤,收成比预想的还好。”张小光难掩喜悦之情。
沙漠种红薯,难题就在于土壤与水源。为攻克这一问题,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土壤改良到田间管理全程“保驾护航”。前期,指导种植户施加农家肥改善沙地结构,大幅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红薯进入生长期后,启用智能化滴灌系统,在苗期、膨大期等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水分与养分供给,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确保红薯“喝饱”养分。此外,技术人员还定期下田,手把手教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科学管理,为红薯高产打牢基础。如今,从沙地里挖出的红薯个个饱满、色泽鲜亮,吸引了不少新老收购商。目前,这些带着“沙漠印记”的红薯已陆续发往乌鲁木齐、上海、南宁等多个城市,端上了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红薯丰收不仅让种植户和流转土地的村民受益,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采收期间,种植基地每天有30多人务工,高峰期可达100多人。沙漠红薯丰收,既让当地村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助力和田县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打开全国市场。
“沙漠红薯种植是‘治沙增收’的重要尝试,去年种了1000亩,今年扩大到2000亩,既让闲置沙地变成了‘增收田’,又带动了群众就业。”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党委书记何鸿君表示,下一步,乡里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打造“沙漠红薯”特色品牌,让更多村民通过特色种植实现稳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