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新疆博物馆门庭若市、观者如云。大年初四在馆内多功能厅举办的一堂国宝鉴赏课更是座无虚席,馆长于志勇为观众讲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考古故事及其文化和科技价值,引来观众的热切回应和互动。
新疆的文化遗产众多,不少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景点。近年来,新疆的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像博物馆这种重要载体更是成为公众在节假日最喜欢打卡的地方。以前只在学术界受到关注的新疆考古成果,现在备受大众瞩目,人们认识到新疆考古成果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教材,那些多次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涵盖洞穴、聚落、城址、烽燧、石窟、墓葬等遗存,不仅实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人类文化遗产大都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和文化艺术价值,与人们有着先天的文化与情感联系。近几年国潮风起云涌,年轻一代热衷穿汉服、追国剧、到文化历史名胜打卡等文化现象,其深层含义都是人们对自己文化DNA的认同、共鸣和自信。
在新疆,社会各界对保护文化遗产观念不断深入,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当代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都被逐步纳入文化保护的体系之中;面向大众开放的古代遗址公园、传统民居、工业遗产、文化廊道等,都在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交集或融汇,使之成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新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实施环塔里木盆地文物遗址、石窟寺、考古公园和西域都护府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评选首批自治区级遗址公园,建设丝绸之路乐器博物馆,争取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新疆设立落实展陈项目……都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进而挖掘阐释利用好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又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建设。
让文化遗产展现当代魅力,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将更多的文化遗产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让它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据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