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2023年02月02日

葫芦里的龟兹壁画

  “想着过节要休息一下,但晚饭后还是忍不住刻了几枚蛋雕。”大年初一,马江红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新年作品——一只只“福兔”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传递出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息。

  今年52岁的马江红是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乌鲁木齐市级葫芦雕刻项目非遗传承人,在她的葫芦雕刻作品中,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题材内容占近一半,在业内被誉为“中国葫芦壁画雕刻第一人”。

  春节期间,马江红的生活习惯依然没有改变,每天除了葫芦雕刻,就是给葫芦上色。“该干啥照样干啥,让我休息一天,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儿。”马江红说,葫芦雕刻时需要精雕细刻,上色时丝毫马虎不得,为了还原壁画的历史沧桑感,仅上色和洗色的步骤就得重复二三十次。

  马江红和葫芦雕刻结缘于30多年前。当时,她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上大一,去了敦煌莫高窟,就被壁画优美的线条吸引。大二假期采风时,她又前往克孜尔千佛洞,只是看了那么一眼,她就爱上了风格迥异的龟兹壁画。行程结束后,马江红来到了喀什的一个大巴扎,看到一位老艺人正用传统工艺在葫芦上雕刻,她当即就留下来,跟随老艺人学了半个月,开启了葫芦雕刻创作生涯。

  大学期间,马江红拜新疆知名版画家薛立柱为师,在葫芦上进行雕刻版画,又远赴扬州找老师傅学习雕玉技术。之后到故宫博物院向徐建华老师学习修复古字画、装裱,同时向故宫摹印传人沈伟老师学习篆刻……只要有助于葫芦雕刻,马江红就会不知疲倦地去学。她采用阴刻、阳刻、浅浮雕、镂空等技术,雕刻出的葫芦色彩丰富、凹凸有致,受到众多艺术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赞誉。

  在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临摹与研究上,马江红倾注了更多心血。她常年租住在克孜尔石窟附近,每年一住就是3个月,“要将平面的壁画呈现在立体的葫芦上,不能单靠临摹,要将临摹和再创作结合起来,既要保留壁画原始的风格,还要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到葫芦上,让葫芦壁画活起来。”马江红说。

  在有限的空间上,马江红将大型壁画中的佛教形象和世俗形象应有的神态、体态、动作和服饰准确而细致地刻画到葫芦上,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克孜尔石窟壁画一千多年前的状貌,还使古老的壁画在葫芦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这些年,马江红潜心创作了近百件葫芦雕刻作品,“我的第一件作品前后用了11个月,还有一件作品花费了5年之久。每一件作品,无论从雕工、技法还是文化内涵,都在努力超越前一件。”她创作的《龟兹王》葫芦雕刻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百花奖金奖,有6件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双年展,作品《须弥诸山,三觉自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未来,马江红希望在新疆开设一间葫芦壁画博物馆或工作室,“把它打造成一个文化景点,吸引疆内外游客,尽自己所能讲好壁画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和田日报社| 声明:和田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