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融媒讯 (记者 董瑞强)10月13日,历经多日的精心准备和实地勘察,“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综合科考团队终于确定了于阗南山的大致范围,将于阗南山碑立在了昆仑山腹地——和田县喀什塔什乡库尔尕克村的慕士冰山草场。
“这里地势高耸,南倚昆仑雪山之巅,北面‘案山’两山分立,是立碑的绝佳之地。”参与此次科考的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颜廷真说。
当天的立碑仪式现场,科考队员、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群众怀着对昆仑山崇高的敬意,大家你一锹我一锹地把于阗南山的木碑立了起来,并纷纷与于阗南山碑合影,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今天,于阗南山的位置确定,实在是太让人震撼和兴奋了。今后我们会把于阗南山这一历史性地标打造得更好,不断为丰富昆仑文化而努力。”喀什塔什乡干部孙海超说。
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于阗南山的位置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钦定于阗南山为黄河之源。《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说的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来报告说,黄河起源于于阗(今和田)的南山,该山盛产玉石。于是,汉武帝将昆仑山之名赐予了张骞所说的黄河源头——于阗南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名义命名昆仑山,具有名正言顺、独一无二的特征。
追溯至上古时期,以昆仑命名的山峰最早见于西周时代的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并且也与黄河有关。据《<山海经>学术史考论》评说,黄河起源于昆仑山,黄河是中国最神圣的河流,而与黄河紧密相关的昆仑山就是中国最神圣的山峰,早在周朝,天子朝拜黄河和昆仑山的礼仪就已形成。
当今,昆仑山更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性符号。昆仑山绵延2500千米,其巍峨雄壮的身躯横亘中亚,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被西方地理学界称为“亚洲脊椎”。昆仑山的冰川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的大冰川之一,其冰川融雪是中国几条主要大河的源头,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和塔里木河等,养育着中华文明的流域文化集群。
随着时代的发展,昆仑山不仅地理概念宏伟,其文化概念更甚,以至于“昆仑”二字都是高与强的代名词。例如,武侠小说中敢称“昆仑侠”的都是近乎无敌的存在,更有一档武术竞技类节目的名字叫做“昆仑决”,毛主席诗词中就有一篇《念奴娇·昆仑》,其中“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更是将昆仑的高与广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无论是遥远的古代还是现在,昆仑山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之大之远之广,都是首屈一指。
“这次科考活动确定了于阗南山的具体位置,就是树立起了一个具体的昆仑山符号,不仅为广袤的昆仑山确定了地标性打卡地,也在中华儿女心中建立起了一片专属于昆仑的精神家园。”“于阗南山·玉河古道”多学科综合科考团领队、著名考古专家巫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