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原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朝洪到和田参加第十四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暨2024年和田地区旅游发展大会并开展考察调研。其间,作“中华玉文化”主题报告和主旨演讲。
赵朝洪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和玉器考古研究,学术造诣深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玉文化研究。
在和考察调研期间,赵朝洪表示,中华玉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和田玉作为中华玉文化的物化载体,不仅是珍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一直是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类对美好、吉祥、和平、幸福等价值的追求。
和田玉备受世界推崇
赵朝洪说,和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虽以和田命名,但其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和田地区出产的玉,透闪石成分占98%以上的石头都称为和田玉。和田玉名气响亮,俄料、加拿大料、辽宁岫玉广义上都是和田玉。
放眼世界,自新石器时代至今,除中华民族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有使用玉器的历史,有些现在仍保留广泛使用玉器的风俗习惯。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中,和田玉因其稀有性和神秘色彩而备受推崇,将和田玉视为权力、智慧和财富的象征。
赵朝洪表示,在中华大地上,古代先民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万年来,这块广袤的土地历经无数沧桑及王朝更迭,玉文化却一直被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所接受,连绵不断延续发展,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物质文化史上十分罕见。
玉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
赵朝洪说,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代玉器多用作礼仪、祭祀、装饰、收藏、交际、陶冶情操、生活实用器皿。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玉器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继承发扬古代玉文化基础上,融合吸纳新时代文化元素。玉雕艺术品呈现出绚丽多彩、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现代玉器除满足人们现实需求外,往往更加注重满足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君子比德于玉”,玉的外表温和而润,本质至坚至刚,与君子道德追求的境界正相吻合。随着儒家学派创新传承,儒、释、道三家思想不断融合,“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逐步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深深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玉文化在中华文化当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一点在国家语言文字系统体现得尤为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与玉有关的字词、成语多达四五百个,这些词语表示的多是美好、尊贵、高尚、典雅、气度不凡等。比如,如花似玉、面如冠玉……用以形容人的容貌好看,亭亭玉立、香肌玉体、香娇玉嫩……用以形容人的体态与肌体的美好,字字珠玉、金玉之言、玄圃积玉……用以比喻文字、言语、文章的华美珍贵。
赵朝洪表示,玉京、玉虚、玉清是道教文化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玉郎、玉皇大帝是道教文化中的仙官和地位最高的神。玉佛、玉观音、玉罗汉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玉比德”正是儒家关于“仁义礼智信”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
中华玉文化独树一帜
赵朝洪说,中华玉文化历经风格各异、交流碰撞、吸纳融合、推陈出新、发展壮大等阶段,从多元到一体,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其蕴含的哲学、伦理学思想、美学品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赵朝洪认为,中华玉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其悠久历史未曾出现过断裂,在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创新、发展壮大,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天人合一”是人们用玉观念折射出的哲学思想,“仁义智勇洁”是其折射的美德品质,“温柔敦厚、鲜而不垢、表里如一”是其折射的美学品格。
赵朝洪倡议,要大力弘扬中华玉文化,让其所承载的大国工匠精神、哲学、美学价值沁润人们的心灵,扎实推进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田实践的强大合力。
地区融媒记者 张亚辉